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陽明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陽明絡脈

手陽明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,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別絡,起於腕後三寸之偏歷穴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其循行:「手陽明之別,名曰偏歷,去腕三寸,別入太陰;其別者,上循臂,乘肩髃,上曲頰偏齒;其別者,入耳,合於宗脈。」

此絡脈自偏歷穴分出後,分為兩支:

  1. 主支:先別行入手太陰肺經,與肺經氣血相交通,體現陰陽經脈之表裡聯繫。其後上行沿臂膊外側,經肩髃穴(手陽明與陽蹻之會),再上至下頜角,分布於牙齒。
  2. 支絡:從下頜角處上行入耳,與宗脈(泛指匯聚於耳部之經脈,如少陽、太陽等)相合,強化耳部與陽明經之聯繫。

病候與病機

手陽明絡脈氣血異常時,可表現為實證或虛證:

  • 實證:絡脈氣血壅滯,多見齒齲(蛀牙)耳聾,因陽明經火熱上炎,灼傷齒齦或壅塞耳竅所致。
  • 虛證:絡脈氣血不足,則見齒冷(牙齒酸冷感)、胸膈痹塞(胸悶氣滯),因陽明經氣虛寒,無法溫煦齒齦或推動胸中氣機。

經絡聯繫與作用

  1. 表裡溝通:通過別入太陰,調和肺與大腸之氣,影響呼吸與排泄功能。
  2. 上行頭面:分布齒齦與耳部,反映陽明經「多氣多血」特性,主司頭面清竅功能。
  3. 宗脈會合:支絡入耳與宗脈相合,說明其參與聽覺調節,與少陽經協同主司耳疾。

此絡脈之臨床應用,常取偏歷穴治療齒痛、耳鳴,或配合其他穴位調理胸膈滿悶,體現絡脈「一絡通兩經」之橋樑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