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魚,又稱魚際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對手部特定肌肉部位的稱謂。其名源於解剖形態——位於手腕前側、拇指根部(大指本節)後方,因肌肉豐厚隆起,狀若魚腹而得名。《靈樞·本輸》明確記載:「魚際者,手魚也」,屬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,為臨床診療與針灸施術之要區。
經絡歸屬與穴位聯繫
手魚區域主要涵蓋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線,其核心穴位為魚際穴(LU10)。此穴屬肺經滎穴(五行屬火),定位於第一掌骨中點橈側,赤白肉際處。中醫理論認為,魚際穴能清瀉肺熱、利咽止咳,主治咳嗽、咯血、喉痹等肺系疾患,亦可用於發熱、掌中熱等實熱證。
生理與診斷意義
- 形態觀察:
手魚肌肉的豐盈程度可反映肺氣盛衰。肺氣充足者,手魚飽滿紅潤;若見凹陷或蒼白,多提示肺氣虛弱或氣血不足。 - 色澤變化:
中醫望診重視此處色澤,若現青紫色暗,或見絡脈迂曲,常與氣滯血瘀相關;若泛紅灼熱,則多屬肺熱實證。
臨床應用
- 針刺療法:
針刺魚際穴時,常取直刺0.5~0.8寸,配合列缺、尺澤等穴,可增強宣肺平喘之效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虛熱,灑淅起毛髮,惡風,舌上黃,身熱爭則喘咳」。 - 推拿手法:
以拇指揉按手魚部位,能緩解咽喉腫痛;配合肺經循經推擦,可輔助改善外感風熱症狀。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肺主皮毛」之說,而手魚作為肺經所過之部,其狀態亦與體表衛氣相關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中強調,魚際處的絡脈浮顯程度,可作為判斷外邪侵襲深淺的參考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