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掌根出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掌根出臼

手掌根出臼,又稱「手腕失落」、「手睜骨出」或「手盤出」,為中醫骨傷科常見之脫位病症,首載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。此症主要指橈腕關節(即腕部關節)因外力作用而脫離原位,多因跌僕、撞擊或扭轉過猛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外力直接作用於腕部,如跌倒時手掌撐地,或手腕遭受強力扭轉,導致關節錯位。中醫認為,此類損傷易使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故見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腕部腫脹明顯,疼痛劇烈,掌根部向一側凸出,關節變形,且功能嚴重障礙,無法正常屈伸或旋轉。若未及時處理,可能因氣血瘀滯日久,加重局部損傷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手法復位
    首要之務為施行「捏腕骨入髎」之手法,將脫出之關節復歸原位。手法需輕柔準確,避免二次損傷。
  2. 內服藥物
    初期宜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,可選用「七釐散」或「復元活血湯」,以散瘀行氣,通絡止痛。
  3. 外敷療法
    局部外敷「梔乳散」,此方以梔子、乳香等藥組成,能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,適合急性期使用。
  4. 後期調理
    待腫脹消退、疼痛減輕後,可用「海桐皮湯」煎湯溫洗患處,以舒筋活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同時配合適當之功能鍛鍊,如輕柔屈伸或旋轉手腕,以防關節僵硬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此症治療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,初期以手法復位配合活血化瘀,後期則注重調理氣血、恢復功能。中醫強調「筋骨並重」,故在復位後,需兼顧筋絡之修復,以避免後遺症。

此症之記載與治法,體現中醫對骨關節損傷的獨到見解,結合手法、藥物與調理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