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掌後白肉際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掌後白肉際穴

定位與取穴
手掌後白肉際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後由《類經圖翼》明確列為經外穴。其位置在掌後腕橫紋中點稍前,即赤白肉際交界處。此處皮膚色澤由掌面之白肉過渡至腕部之赤肉,故名「白肉際」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絡聯繫
    此穴雖屬經外奇穴,然其位置鄰近手厥陰心包經之「大陵穴」,與心包經氣血相通。心包經主「代心受邪」,故本穴亦能調節心胸氣機,緩解胸中鬱滯。
  2. 主治病症
    • 轉筋拘急:古籍記載可治「兩臂及胸中轉筋」,此因筋脈失養或寒邪凝滯所致,灸此穴能溫通局部氣血,舒筋緩急。
    • 氣滯胸悶:透過刺激此穴,可疏解心包經氣滯,改善胸中窒悶感。
    • 局部疼痛:如腕關節痠痛、屈伸不利,亦可配合本穴針灸以通絡止痛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2-0.3寸,得氣後留針,適用於急性筋攣或氣滯疼痛。
  • 艾灸
    • 艾炷灸3-7壯,多用於寒邪客絡之轉筋。
    • 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可溫煦局部,促進氣血運行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可配伍「內關穴」增強寬胸理氣之效,或配「陽陵泉穴」以舒筋活絡,治療肢體拘急。

古籍考證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其治轉筋之效,而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定位,反映歷代醫家對奇穴經驗之累積。此穴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維,結合局部與經絡理論,拓展了腧穴的治療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