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針療法

手針療法為針刺療法之一,屬遠道取穴法的範疇,透過刺激手部特定穴位以調理全身氣血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其理論基礎源自中醫經絡學說,認為手部與全身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尤其是十二經脈中的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與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均匯聚於此。透過針刺手部穴位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,進而改善相應病症。

操作手法
臨床施術時,選用短毫針(通常為0.5至1寸)於手部對應穴位快速進針,講究「輕、快、準」,避免深刺傷及骨膜。進針後施以中強度刺激手法,如提插捻轉,以得氣為度,隨後留針5至15分鐘。為增強療效,可配合電針治療,透過微量電流持續刺激穴位,進一步激發經氣運行。

適應症
手針療法廣泛應用於各類痛症及急慢性疾患,尤擅長調理以下病症:

  1. 痛症治療:如關節扭挫傷、風濕痹痛、神經性頭痛、三叉神經痛等,透過遠端取穴疏通局部氣血瘀滯。
  2. 內科雜病:如膽絞痛、胃脘痛等臟腑功能失調,藉由手部穴位調節相應經脈氣機。
  3. 其他應用:部分特殊手穴(如「腰腿點」)對腰腿痠麻亦有顯著效果,體現「上病下取、下病上治」的中醫整體觀。

理論延伸
手針穴位多依據「全息理論」定位,將手部視為人體縮影,例如第二掌骨側的穴位群對應全身臟腑肢節。此外,結合「五輸穴」原理,手部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穴各具特性,可針對病症寒熱虛實靈活選穴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微針系統」的特色,操作簡便且適應症廣,臨床上常與體針、耳針等療法配合,形成多層次治療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