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支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支法

手支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肩關節脫臼之整復。其操作步驟嚴謹,需結合牽引、拔伸與支頂等技巧,使脫位之肱骨頭復歸肩胛盂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患者體位:令患者端坐,身體放鬆,患側手臂自然下垂。助手立於健側,以雙手環抱患者腋下,固定軀幹,防止復位時身體晃動。
  2. 對抗牽引:術者外展患臂,與助手作反向拔伸,持續施力以舒展攣縮之筋肉,並將肱骨頭逐步牽引至肩胛盂下方。此時肩周肌肉鬆解,為後續復位創造條件。
  3. 屈肘轉位:待牽引充分後,術者屈曲患肘成直角,同時自身轉至患者背後,保持肘部持續牽引之力。一手拇指探入腋窩,貼近肱骨頭外側,餘四指固定肩峰。
  4. 支頂復位:拇指向外穩健推頂肱骨頭,同時牽引肘部之手配合內收上臂。此時肱骨頭受外力引導,沿肩胛盂緣滑動,常可聞及「咯噔」聲響,標誌關節復位成功。

中醫理論依據
手支法遵循「欲合先離」之正骨原則,先以牽引解除肌肉痙攣與關節交鎖,再順應筋骨解剖結構施力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:「脫臼之治,當察其勢,順而導之。」此法通過外力引導,使離位之骨「歸窠」,同時避免粗暴手法損傷經筋。

適應症與特點
主要適用於肩關節前脫位(肱骨頭脫出至肩胛盂前下方者)。其優勢在於結合動態牽引與定點支頂,復位過程流暢,對周圍軟組織損傷較小,符合中醫「柔中寓剛」的施術理念。

補充說明
若遇肌肉豐厚或脫位時間較長者,可先以推拿手法鬆解肩周氣血,再行手支法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復位後以繃帶固定,並配合活血化瘀湯藥調理,以助筋脈修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