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疳
赤疳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疳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五疳乃小兒疳證之分類,依臟腑病機及臨床表現分為心疳、肝疳、脾疳、肺疳、腎疳,而赤疳多與心疳相關,以熱邪熾盛、陰血耗傷為主要病機。
病因病機
赤疳之成,多因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積滯化熱,或外感熱邪,內傳心脾。心主血,其色赤,熱邪內擾,灼傷陰血,故見身熱、面赤、口舌生瘡等症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心疳者,面赤頰紅,口舌生瘡,煩渴引飲。」此即赤疳之典型表現,乃心火上炎、血分受灼之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身熱煩躁、唇紅面赤、口舌糜爛,或見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。舌質紅絳,苔黃或無苔,脈數。若熱邪久羈,耗氣傷陰,可兼見形瘦、毛髮焦枯等虛羸之候。
治法與用藥
治宜清心瀉火、涼血養陰,佐以健脾消疳。傳統方劑可選《醫宗金鑑》之「瀉心導赤散」,以黃連、生地黃、木通、甘草等清心火、利小便;若陰傷明顯,可加玄參、麥冬;若兼脾虛,佐以茯苓、白朮。外治法則可配合青黛散塗敷口瘡,以清熱解毒。
與他疳之鑑別
赤疳需與五疳他證區分:如肝疳見目赤澀淚、脾疳腹大消瘦、肺疳咳嗽氣逆、腎疳骨瘦齒遲等。赤疳特徵在於心經熱象顯著,與他疳之臟腑偏重不同。
赤疳之辨證,體現中醫「臟腑辨疳」之特色,臨床須審其熱勢淺深、陰傷程度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