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指補瀉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指補瀉法
手指補瀉法,又稱「針刺輔助手法」,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重要操作技術,泛指在針刺過程中,運用手指按壓、導引、提插等手法以輔助行針,達到補虛瀉實、調和氣血的目的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針經指南》,由金元時期針灸名家竇默(竇漢卿)系統整理,後世醫家如《金針賦》、《針灸聚英》等均有進一步闡述與發展。
理論基礎
手指補瀉法的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與《難經》。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云:「補瀉之法,非必呼吸出內(納)針也」,強調補瀉不僅依賴呼吸配合進針,更需重視左手(押手)的輔助作用。中醫認為,經絡氣血的運行可透過手指的按壓、推引等手法加以調控,從而增強或疏導經氣,達到治療效果。
主要手法
竇默將手指補瀉法歸納為十四種基本手法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有所增補與調整。以下為幾種核心手法:
- 爪法:
以拇指指甲掐按穴位,固定針刺位置,並激發經氣,便於進針。此法源於《針經指南》所載「爪而下之」,可減輕進針痛感,並引導氣至。 - 循法:
針刺前後,以手指沿經絡循行方向輕柔撫摩,促使氣血流通。《針灸大成》指出:「循者,用手於所刺部分,上下循之,使氣血往來。」多用於氣滯血瘀之證。 - 彈法:
進針後,以手指輕彈針柄,使針體微微震動,以激發經氣。此法屬補法範疇,可增強針感,適用於虛證。 - 捫法:
出針後以手指按壓針孔,防止氣泄,屬補法;若出針後不按壓,則為瀉法。《金針賦》云:「補者捫而疾按,瀉者搖而徐出。」 - 搖法:
持針柄左右搖動,擴大針孔,以瀉邪氣。若大幅度搖針,可增強瀉實之效;小幅度輕搖則多用於行氣。 - 飛法:
以拇指與食指捻轉針柄,並突然鬆開,使針體震顫,如飛鳥展翅。此法可加強針感傳導,適用於經氣壅滯之證。
臨床應用
手指補瀉法的運用需結合辨證,根據虛實寒熱選擇相應手法:
- 補法:多用爪、彈、捫等輕柔手法,以扶助正氣,如氣虛、陽虛者。
- 瀉法:常用搖、飛、循等較強刺激手法,以疏泄病邪,如實熱、痰瘀等證。
此外,手法操作需配合針刺深淺、方向及留針時間,方能發揮最佳療效。歷代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將手指補瀉與呼吸、迎隨等法結合,形成更完整的針刺理論體系。
文獻記載
手指補瀉法的發展見於多部中醫典籍:
- 《針經指南》:竇默首次系統歸納十四種手法。
- 《金針賦》:提出「飛經走氣」四法,強調手法與氣至的關係。
- 《針灸聚英》:補充撚轉、提插等手法細節。
此技術體現中醫「以手調氣」的治療思想,至今仍為針灸臨床的重要操作規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