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指脫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指脫骱
手指脫骱,為中醫傷科病名,指手指關節因外力作用而脫離正常位置,屬「脫臼」範疇。此症首載於《傷科大成》,多因跌僕、撞擊或扭挫所致,導致關節骨端錯位,筋絡受損,氣血瘀滯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手指脫骱的發生與外力直接作用相關,如跌打、扭拉或擠壓,致使關節骨縫錯開,局部經絡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「瘀血內停」之證。瘀血凝滯則腫痛劇烈,關節畸形;筋絡受損則活動受限,功能障礙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腫脹:因氣血瘀滯,脫臼處迅速腫脹,皮膚或現青紫。
- 劇烈疼痛:瘀血阻塞經絡,痛感明顯,觸壓加劇。
- 關節畸形:骨端突出或凹陷,與健側對比可見明顯異常。
- 功能障礙:關節無法正常屈伸,活動受限。
治療方法
手法復位
為治療關鍵,需由專業醫師操作。常用手法如下:
- 拔伸牽引:術者握持脫骱指節遠端,沿縱軸方向緩慢牽引,以拉開錯位之骨端。
- 端提捏正:在牽引同時,以拇指按壓凸出之骨端,施力推按,使其復歸原位。復位成功時常聞及「喀嗒」聲響。
固定與調護
復位後以夾板或繃帶固定患指,避免二次錯位。初期需靜養,待腫脹消退後逐步活動關節,以防筋絡黏連而致關節僵直。
內服藥物
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- 復元活血湯:疏肝通絡,散瘀止痛,適用於瘀血阻滯之腫痛。
- 七釐散:活血散瘀,定痛止血,多用於跌打損傷初期。
- 雲南白藥:化瘀止血,消腫定痛,可內服或外敷。
外用療法
- 初期腫痛:以梔乳散(梔子、乳香等研末調敷)外敷,清熱涼血,消腫止痛。
- 後期恢復:改用海桐皮湯煎洗,活絡舒筋,促進關節功能恢復。
預後與調養
若及時復位並妥善調理,多可痊癒。後期需逐步進行關節屈伸鍛鍊,以恢復靈活性,避免筋脈攣縮。中醫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既需固定以穩固骨位,亦需適度活動以通利氣血。
此症治療需注重整體調理,結合手法、藥物及功能鍛鍊,以達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