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腫痛

手腫痛,又稱手氣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記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》。其症狀表現為手掌、手指或連及臂膊、肘腕等部位腫脹疼痛,甚則影響關節活動。此證多因外邪侵襲、氣血失調或經絡阻滯所致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寒濕邪侵襲
    風寒濕三氣雜至,痹阻手部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風邪勝者,疼痛遊走不定;寒邪勝者,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;濕邪勝者,腫脹明顯,重著痠困。
  2. 氣血瘀滯
    因勞損、外傷或久病入絡,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脈不通,表現為腫痛拒按,或見局部青紫。
  3. 痰濕流注
    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流注關節,阻滯經絡,引發手部腫脹疼痛,伴隨麻木沉重感。
  4. 肝腎不足
    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,易受外邪侵擾,或虛損日久,氣血不足,導致手部隱痛、無力,反覆發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濕痹型

    • 症狀:手部腫痛,遇冷加重,得溫稍減,或伴關節屈伸不利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膩,脈弦緊。
  2. 氣滯血瘀型

    • 症狀:痛如針刺,局部腫硬,按之痛甚,夜間加劇。
    • 舌脈: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3. 痰濕阻絡型

    • 症狀:手部漫腫,麻木重著,活動受限。
    • 舌脈:舌胖苔白滑,脈濡緩。
  4. 肝腎虧虛型

    • 症狀:隱痛綿綿,乏力痿軟,久病不愈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少苔,脈沉細。

中醫治法

中醫治療手腫痛,首重辨證論治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原則,常用治法如下:

  • 風寒濕痹: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,方如蠲痹湯加減。
  • 氣滯血瘀: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,方如身痛逐瘀湯
  • 痰濕阻絡:化痰除濕、舒筋活絡,方如二陳湯指迷茯苓丸
  • 肝腎不足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如獨活寄生湯

此外,針灸、推拿及外敷中藥亦可配合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