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不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不仁

證名,指手足肌膚失去知覺,對疼痛、寒熱等刺激無感應之症候。首見於《素問·本病論》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亦常見於中風後遺症或其他氣血經絡病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氣壅盛,正氣閉鬱
    外感風寒濕邪,或內傷痰瘀阻絡,邪氣亢盛,壓抑正氣運行,導致榮衛氣血滯澀,無法濡養四肢末端,遂發為手足不仁。如《金匱要略心典》所言:「寒邪兼傷表裡,陽氣痹阻於外」,強調外邪與內虛並存之病機。
  2. 氣血兩虛,經絡失養
    久病體虛、脾胃衰弱,或失血過多,致使氣血生化不足,經脈空虛,四肢不得溫煦滋潤,因而麻木不仁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萎黃、乏力等虛象。
  3. 痰瘀阻絡,氣機窒塞
    痰濕內停或瘀血內阻,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肢體局部失於濡養,表現為頑固性麻木,甚則肌肉萎縮,常見於中風或慢性痹證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風寒痹阻:手足不仁伴關節冷痛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弦緊。
  • 氣血虧虛:麻木綿綿不休,勞累後加劇,兼見頭暈心悸,舌淡脈細弱。
  • 痰瘀交結:麻木日久,局部皮膚晦暗,或見舌紫暗、脈澀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逆調論》提及:「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」,闡明氣血失調與肢體功能的關聯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麻屬氣虛,木屬濕痰死血」,提示辨證需分虛實痰瘀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通絡」為核心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祛邪通痹:如黃芪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溫經和營,治血痹麻木;獨活寄生湯祛風濕、益肝腎。
  • 補益氣血: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,適用於氣血兩虛者。
  • 化痰逐瘀: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,針對痰瘀互結之頑麻。

此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之周圍神經病變、糖尿病周圍神經炎等疾病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著手,體現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