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抽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抽掣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指手足不自主抽搐、牽引的症狀,多見於嬰幼兒,亦可能發生於成人。其病因病機與風邪內擾、經脈失和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母體受邪,遺留胎兒:孕母孕期感受風邪,邪氣內傳,影響胎兒臟腑氣血,致出生後邪伏未散。
- 外感引動內風:嬰兒臟腑嬌弱,若復感風邪(如外風、熱極生風),內外相引,風動筋急,發為抽掣。
- 痰熱壅滯:痰濕或熱邪內蘊,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筋脈失養而攣急。
- 肝風內動:肝主筋,若陰血虧虛或肝陽化風,亦可致筋脈拘急抽搐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手足陣發性抽動、屈伸不利,或見肢體強直。
- 兼症:
- 外感風邪者,多伴壯熱、嘔吐、煩躁不安。
- 痰熱內擾者,可見喉間痰鳴、面赤氣粗。
- 肝風內動者,常見頭暈目眩、舌紅少津。
- 重症徵象:若見「戴眼」(目睛上視)、角弓反張,屬風邪熾盛,病情危急。
治法與方藥
- 祛風解痙:
- 主方:羚羊鈎藤湯(羚羊角、鈎藤、菊花、茯神等),平肝息風、清熱定驚。
- 若外風偏盛,可配合 消風散 加減。
- 清熱化痰:
- 痰熱壅盛者,用 黃連溫膽湯 或 抱龍丸,清熱化痰、開竅鎮驚。
- 滋陰息風:
- 陰虛風動者,選用 大定風珠 或 三甲復脈湯,滋養肝腎、柔潤筋脈。
古籍論述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驚風發搐」,分急慢二證,與手足抽掣相關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風搐」因熱極生風或血虛風乘,治法當分虛實。
此證需辨明外風、內風及兼夾病邪,針對病機用藥,以調和氣血、平息風動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