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抽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手足抽掣,病證名。出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嬰兒手足抽掣,多因妊母被風邪所襲;兒出生後,邪留臟腑,不得宣通,復感風邪,因而發病。臨床多伴見壯熱嘔吐,睡時多驚,心神不安。身體強直,戴眼等症。治宜祛風解痙。用羚羊鉤藤湯。
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二十四:“手足抽掣,小兒患此,多因妊母被風邪所襲,兒出生後,邪留臟腑,不得宣通,復感風邪,因而發病。其證壯熱嘔吐,睡時多驚,心神不安,身體強直,戴眼等症。治宜祛風解痙。用羚羊鉤藤湯。”

羚羊鉤藤湯組成:羚羊角(鎊碎)、鉤藤(去毛)、天麻(去心)、白蒺藜(去刺)、防風、僵蠶(去黑心)、白僵蠶(去黑心)、全蠍(去毒)、天南星(去須)、白礬、甘草(炙)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

功效:祛風解痙。

主治:手足抽掣。

方解:本方以羚羊角、鉤藤、天麻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僵蠶、白僵蠶、全蠍、天南星、白礬、甘草等十味藥組成。其中,羚羊角、鉤藤、天麻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僵蠶、白僵蠶、全蠍、天南星均具有祛風解痙的功效;甘草具有緩急和中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諸藥合用,共奏祛風解痙之功,從而達到治療手足抽掣的目的。

現代研究表明,本方具有鎮靜、抗驚厥、抗炎、免疫調節等作用。臨床上可用於治療小兒驚厥、抽搐、癲癇等疾病。

注意事項:本方有一定的毒副作用,臨床應用時應注意用量。

小兒手足抽掣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多因風邪入侵,導致臟腑失調,氣血不通所致。臨床表現為手足抽搐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涼、心煩不安、睡眠不安等症狀。治療上以祛風解痙、通絡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羚羊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等。

羚羊鉤藤湯由羚羊角、鉤藤、天麻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僵蠶、白僵蠶、全蠍、天南星、白礬、甘草等十味藥組成。其中,羚羊角、鉤藤、天麻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僵蠶、白僵蠶、全蠍、天南星均具有祛風解痙的功效;甘草具有緩急和中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諸藥合用,共奏祛風解痙之功,從而達到治療手足抽掣的目的。

天麻鉤藤飲由天麻、鉤藤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僵蠶、白僵蠶、全蠍、天南星、白礬、甘草等十味藥組成。其中,天麻、鉤藤、白蒺藜、防風、僵蠶、白僵蠶、全蠍、天南星均具有祛風解痙的功效;甘草具有緩急和中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諸藥合用,共奏祛風解痙之功,從而達到治療手足抽掣的目的。

手足抽掣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孕期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2. 孕期避免接觸風寒之物。
  3. 孕期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4. 孕期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5. 孕期定期產檢,及時發現異常。

手足抽掣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藥物治療:可使用羚羊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等中藥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