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嚲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嚲曳

證名,指手足筋脈弛緩無力,甚則下垂拖曳,類似「四肢不收」之狀。此證多因風邪乘襲經絡,或氣血虧虛、痰濕阻滯,導致筋脈失養,弛縱不收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襲絡:外風或內風(如肝風內動)侵擾經脈,致使氣血運行失常,筋脈失於濡養而弛緩。
  2. 氣血虛弱:脾胃虧虛,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,四肢肌肉筋脈失於溫煦濡潤,因而痿弱無力。
  3. 痰濕阻滯:痰濁內生,流注經絡,阻礙氣血運行,肢體失於充養,故見弛縱下垂。

文獻記載

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·諸風》提及:「風懿不能言,四肢不收,手足嚲曳。」指出此證與中風相關,屬風邪入絡之表現。
  • 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卷一載,中風後雖能言語、口眼無歪斜,但見手足嚲曳者,可用星附散(南星、附子等)以祛風化痰、溫通經絡。
  • 《奇效良方》卷二針對「風邪所攻,肌膚虛弱,手足嚲曳,筋脈不利」,提出赤嚲丸(方藥未詳,推測含活血通絡之品)以疏風活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邪偏盛:手足下垂伴麻木、惡風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緩。治宜祛風通絡,方如獨活湯(獨活、防風、秦艽等)。
  2. 氣血兩虛:肢體痿軟無力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治宜益氣活血,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。
  3. 痰濕阻絡:手足沉重下垂,胸悶苔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通絡,如導痰湯牽正散

相關疾病
此證多見於中風偏癱痿證痹證日久者,與西醫學所述「周圍神經病變」、「肌無力」等病有部分重合,但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血與經絡關係。

附:方劑組成參考

  • 星附散:天南星、附子、白附子、全蠍等,功擅祛風痰、通經絡。
  • 赤嚲丸(原方佚):據證推測含赤芍、當歸、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