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發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發胝
病名:指手足部位皮膚因長期摩擦或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局部角質增生,形成厚硬如繭的病理表現。此症在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中有明確記載:「人手足忽然皮厚澀而圓短如繭者,謂之胼胝。此由血氣沈行,不榮其表,故皮澀厚而成胝。」說明其成因與氣血運行失調、局部失養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機:
手足發胝的發生,主要與以下中醫理論相關:
- 氣血不榮:中醫認為「血主濡之」,若氣血運行遲滯或不足,無法濡養四肢末梢,則皮膚失於潤澤,逐漸乾澀厚硬。
- 經絡瘀阻:手足為三陰三陽經脈交會之處,若外受壓迫或內因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,局部代謝受阻,角質異常堆積而成胝。
- 脾虛濕蘊:脾主四肢,若脾失健運,水濕停滯,蘊結於手足,可致皮膚增厚,甚則形成胼胝。
臨床表現:
- 初期患處皮膚微硬,色淡黃或灰白,觸之粗糙。
- 日久則角質層明顯增厚,邊緣清晰,中央尤甚,按之疼痛感不顯,但深壓或有痠脹感。
- 好發於手掌、足跖等易受摩擦部位,嚴重者可影響關節活動。
鑑別診斷:
- 雞眼:多呈錐形角質栓,深入皮內,壓痛明顯。
- 跖疣:為病毒感染所致,表面可見黑色點狀出血,擠壓痛甚。
中醫相關文獻補充: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胼胝堅硬皮厚頑,法宜滋潤血行暢。」強調治療需以養血潤燥、活血通絡為原則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外治法,如以紅花、桃仁等活血藥浸泡,或配合艾灸溫通局部氣血。
現代對應疾病:
相當於西醫之「掌跖角化症」或「局限性角皮症」,屬角化異常性皮膚病範疇。然中醫著眼於整體調理,非僅治標,常結合內服外治以改善體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