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煩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煩熱

手足煩熱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手足發熱,並伴隨心煩躁擾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十八》,多與「骨蒸」「虛勞」等病機相關,屬內傷發熱範疇,常見於陰虛內熱或血虛陽浮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內熱
    腎陰虧虛,或久病傷陰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燔灼手足,致手足心熱;陰虛火擾心神,則兼見心煩不寧。此類證候多見於更年期婦女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。
  2. 血虛陽浮
    營血不足,陰不涵陽,陽氣外越,表現為手足煩熱,尤以勞累後加劇,可伴面色萎黃、眩暈等血虛之象。
  3. 骨蒸勞熱
    肺腎陰虛,虛火內熾,熱勢自骨內透發,手足如灼,午後或夜間尤甚,屬「骨蒸」典型表現,見於肺癆或長期低熱患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手足心持續發熱,捫之或覺溫度略高,或僅患者自覺灼熱。
  • 心煩易怒,夜臥不安,或見顴紅、盜汗、口乾咽燥等陰虛之症。
  • 若兼血虛,可伴心悸、失眠、唇甲色淡;若為骨蒸,則多見消瘦、咳嗽、潮熱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五心煩熱:指手足心加心胸煩熱,病機與手足煩熱相似,但熱感更廣,陰虛證候更顯。
  • 手心熱:熱感集中於掌心,多屬心陰不足或心火偏亢。
  • 足下熱:足心灼熱,常與腎陰虧虛相繫,或見於濕熱下注。

中醫治法

  • 滋陰降火:方選知柏地黃丸、清骨散,適用於陰虛火旺者。
  • 養血斂陽:歸脾湯加減,宜於血虛陽浮之證。
  • 補益肝腎:六味地黃丸合地骨皮、銀柴胡,針對骨蒸勞熱。
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(如舌紅少苔、脈細數)綜合辨治,不可單憑一症斷之。古籍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亦提及:「虛勞發熱,多起於陰虛,其熱在骨,手足如烙。」進一步闡明其與內傷虛損之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