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寒
證名,指手足有寒冷感,屬中醫常見症狀之一。首見於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其成因多與脾胃虛寒相關,亦可能涉及陽氣不足、氣血運行不暢等病機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脾胃虛寒
《傷寒論大全·厥分寒熱辨》云:「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,凡脾胃有熱,手足必熱;脾胃有寒,手足必冷,理之常也。」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中焦陽氣虛衰,無法溫煦四肢,則手足不溫,甚則冰冷。此類患者多伴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等症。 - 陽氣衰微
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若腎陽不足(如「少陰病」之四逆證),命門火衰,不能鼓動氣血達於四末,則手足寒涼,甚則厥逆。此類證候常見畏寒蜷臥、精神萎靡、脈沉微等。 - 氣血兩虛
氣血虧虛者,因營血不足,陽氣失於濡養,難以溫通經脈,亦可致手足寒冷,多見於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者,常伴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等症。 - 肝鬱氣滯
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陽氣內鬱不能外達四肢,亦可表現為手足不溫(甚或外寒內熱),此類證型多見胸脅脹悶、脈弦等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提及「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」,闡明血虛寒凝致手足寒之治法。
- 《金匱要略》則以「四逆湯」治少陰病之手足厥冷,強調溫補腎陽的重要性。
手足寒一症,須結合全身症狀與脈象細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