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手足寒

手足寒是一種中醫病證,表現為手足感到寒冷。這種症狀在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中有描述,多是由於脾胃虛寒引起的。根據《傷寒論大全·厥分寒熱辨》的記載,手足是胃土的末梢部分,所以當脾胃有熱時,手足就會感到熱,而脾胃有寒則手足必然冰冷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
手足寒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冰冷,四肢溫度不正常,害怕寒冷,愛喝熱飲食,面色蒼白,精神低落,食慾不振,大便稀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手足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脾胃虛寒:脾胃是身體的消化系統,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的運輸。脾胃虛寒指的是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脾陽虛衰、胃氣虛寒,消化功能障礙,水濕停滯,寒邪內生,從而產生手足寒的症狀。

  2. 腎陽虛:腎陽是身體的陽氣,主要負責保持身體的溫暖和生化功能。腎陽虛指的是腎臟陽氣不足,溫暖功能減弱,從而產生手足寒的症狀。

  3. 氣血虛弱:氣血是身體的物質基礎,負責提供營養和滋潤身體組織。氣血虛弱指的是氣血不足,營養供應不足,使得身體組織缺乏滋潤,產生手足寒的症狀。

  4. 寒邪侵襲:寒邪是一種自然界的陰邪之氣,當人體受到寒邪侵襲時,會損傷人體的陽氣,產生手足寒的症狀。

手足寒的治療方法包括:

  1. 溫補脾胃:可以使用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等中藥組成的溫中散寒湯,具有溫補脾胃、散寒止痛的作用。

  2. 溫補腎陽:可以使用肉桂、附子、熟地黃、山藥等中藥組成的腎陽丸,具有溫補腎陽、益精固本的作用。

  3. 補益氣血:可以使用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當歸等中藥組成的補中益氣湯,具有補益氣血、健脾益胃的作用。

  4. 驅寒散寒:可以使用生薑、大蒜、艾葉等中藥組成的驅寒散寒湯,具有驅寒散寒、溫經通絡的作用。

預防手足寒的方法包括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  2. 飲食宜清淡,少吃生冷寒涼的食物。

  3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手足寒是一個常見的症狀,如果出現這種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