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汗
證名,指手足部位異常多汗之證候,首見於《傷寒明理論》卷一。中醫認為,手足汗多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其病機主要為脾胃濕熱蘊蒸,濕邪旁達四肢,或由陰陽氣血失和所致。根據伴隨症狀不同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
脾胃濕熱型
- 病機: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邪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蒸騰外溢於四肢。
- 表現:手足汗出黏膩,伴口苦口臭、脘腹脹滿、舌苔黃膩等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和胃健脾,可選用黃連溫膽湯或茵陳五苓散加減。
-
陰血虛型
- 病機:陰虛內熱,津液外泄,常見於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者。
- 表現:手足心熱汗出,午後潮熱,咽乾心煩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養血,斂汗固表,方用麥味地黃湯(六味地黃丸加麥冬、五味子)或當歸六黃湯。
-
中陽不足型
- 病機:脾陽虛弱,固攝無力,津液外泄。
- 表現:手足汗出而冷,畏寒肢涼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溫補中陽,益氣固表,方選理中湯加烏梅、黃芪,或附子理中丸。
-
氣血兩虛型
- 病機:久病不癒,氣血耗傷,衛外不固。
- 表現:手足汗出不止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脈弱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固表止汗,可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、浮小麥。
外治法
- 手汗多:以益氣固表、祛風除濕為原則,可用黃芪、葛根、荊芥、防風等煎湯溫洗。
- 足汗多:以收斂燥濕為主,選白礬、葛根、蒼朮等煎湯浸泡,或研末外撲。
補充機理
中醫強調「汗為心之液」,手足汗異常亦與心腎不交或肝鬱化火相關。若兼見失眠多夢、心悸者,可配合天王補心丹;若因情志不暢誘發,則需疏肝解鬱,如逍遙散加減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手足汗久治不癒者,需考慮經絡瘀阻,可佐以活血通絡之品,如丹參、赤芍等。
此證需辨明虛實寒熱,結合整體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