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緩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緩弱
證名,指手足弛緩無力、軟弱難舉之症。此證多因外感風、寒、濕邪侵襲經絡,或氣血虧虛、經脈失養所致,屬中醫「痿證」「痹證」或「中風後遺症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
外邪阻絡:
- 風邪:風性善行數變,易襲陽經,導致經氣不暢,肢體失用。
- 寒濕:寒主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合邪,痹阻經脈,氣血運行受阻,筋肉失於溫煦濡養,故見緩弱無力。
- 如《千金要方·諸風》所言:「中風,身體疼痛,四肢緩弱不遂。」即描述風邪夾雜他邪,致經絡壅滯之病機。
-
氣血兩虛:
- 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四肢百骸失於濡潤,遂成痿軟之象。
- 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之論相應,強調脾胃運化對筋肉功能的重要性。
-
肝腎虧損:
- 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精血不足則筋骨痿弱,尤常見於年老或久病者。
臨床表現
- 手足肌肉鬆弛,活動無力,或伴麻木、疼痛。
- 若屬風寒濕痹,可見關節腫脹、屈伸不利;若屬氣血虛,則多見面色萎黃、乏力。
治法與方藥
-
祛風除濕通絡:
- 羌活湯(《千金要方》):羌活、獨活、防風等,祛風濕、舒筋活絡,適用於外邪偏盛者。
- 五痹湯(《醫宗必讀》):薑黃、羌活、白朮等,主治風寒濕痹所致肢體緩弱。
-
益氣養血: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等,補益中焦,升舉清陽,適用於氣虛下陷之痿軟。
-
滋補肝腎:
- 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:龜板、熟地、鎖陽等,填精養血,強筋壯骨。
相關病證
- 中風:風痰瘀阻經脈,半身不遂伴手足緩弱。
- 痿證:肺熱葉焦或濕熱浸淫,致肢體痿廢不用。
- 痹證:久痹入絡,氣血耗傷,漸見肌肉萎弱。
此證需辨明虛實,外感者重在祛邪通絡,內傷者則需調補氣血肝腎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