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厥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厥冷

手足厥冷,又稱手足逆冷、手足厥逆、四逆等,為中醫證候名,指手足冰冷,甚則冷至肘膝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:「寒疝繞臍痛,若發則自汗出,手足厥冷。」其病機主要與陽氣運行失常有關,或因陽氣虛衰,或因邪氣阻遏,導致四肢失於溫煦。

病因病機

手足厥冷可分為寒證與熱證兩大類,其病機與臨床表現迥異:

  1. 寒證手足厥冷

    • 陽氣衰微:因脾腎陽虛,陰寒內盛,陽氣不能溫煦四肢,故見手足冰冷,甚則冷至肘膝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手足厥冷,畏寒蜷臥,面色蒼白,下利清谷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微或遲弱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回陽救逆。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適用於少陰病陽氣衰微之四肢厥逆。
      • 大烏頭煎(烏頭、蜂蜜):主治寒疝腹痛,陰寒內盛所致之手足厥冷。
  2. 熱證手足厥冷

    • 陽氣鬱遏:因熱邪內鬱,陽氣被遏,不能外達四肢,故雖內有熱象,反見手足冰冷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手足厥冷,但胸腹灼熱,煩躁口渴,小便黃赤,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,脈沉滑或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透邪,疏暢氣機。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四逆散(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):適用於陽鬱不達之手足厥冷,兼見胸脅脹滿者。
      • 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:主治陽明經熱盛,熱鬱於內而見四肢厥逆者。
      • 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):適用於陽明腑實,熱結於裏,陽氣不通所致之厥冷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1. 厥證與四逆

    • 厥證泛指陰陽氣不相順接,導致四肢逆冷,甚則昏厥,範圍較廣。
    • 四逆則專指手足冰冷,為厥證之一種表現,多與陽氣運行障礙相關。
  2. 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

    • 真寒假熱:雖有面赤、煩躁等假熱之象,然手足厥冷、脈微欲絕,本質為陽虛陰盛。
    • 真熱假寒:雖手足厥冷,但胸腹灼熱、口渴引飲,本質為熱邪內鬱。

手足厥冷為臨床常見症狀,其辨證關鍵在於分清寒熱虛實。陽虛者當溫補,熱鬱者宜清泄,方能切中病機,取得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