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厥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手足厥冷,又稱厥逆,是指四肢由手足冷至肘膝的症狀。一般冷至腑、踝的稱手足厥冷、冷至肘,膝的手足厥逆。手足厥冷,在《內經》中稱「寒厥」,「四厥」。厥逆與厥則有三種含義:一是指手足厥冷;二是指卒然昏倒,不省人事的厥證;三是指六經不和的證候。至《傷寒論》問世,始有手足厥冷症名。與手足厥冷同義的還有手足逆冷。手足厥逆、手足厥寒、四逆厥、厥冷,手足寒等。

「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」這是張仲景對於手足厥冷發生機理的概刮。後世醫家對於手足厥冷的認識都是根據《傷寒論》的論述而進行辨證的。手足厥冷輕者稱手足清冷,手足不溫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陽氣衰微手足厥冷:簡稱「寒厥」。手足厥冷,甚則厥逆,形寒踡臥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或下利清榖,或骨節疼痛,舌質淡,苔薄白而潤,脈微細欲絕。

熱邪內鬱手足厥冷:簡稱「熱厥」。手足厥冷,無汗高熱,面赤心煩,口渴引飲,神志不寧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舌質紅絳,苔黃厚乾燥,脈沉數或滑數。

陽氣鬱阻手足厥冷:手足厥冷,兼見胸脅苦滿、噯氣不舒,嘔吐下利,或腹痛、或咳、或悸、或小便不利,苔薄白,脈弦。

血虛受寒手足厥冷:屬「寒厥」中的一種。手足厥冷,四肢發涼,形寒身痛,皮包青白,或有脘腹冷痛,舌質淡紅,苔薄白滑潤、脈沉細。

痰濁內阻手足厥冷:簡稱「痰厥」。手足厥冷,胸脘滿悶,喉間痰聲瀇漉,或嘔吐痰涎,飢不欲食,舌苔白膩,脈沉滑有力或乍有緊時。

蛔蟲竄擾手足厥冷:簡稱「蛔厥」。手足厥冷,上腹陣痛,嘔吐清水或吐蛔,或有煩渴,舌質淡或黯,舌苔薄潤,脈沉細或沉弦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陽氣衰微手足厥冷:又稱「陰厥」。臨床有三種容易混淆的證候當分別。一為脾腎陽衰,陰寒內盛所出現的手足厥冷;一為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所出現的手足厥冷;還有一種是陰盛於下,格陽於上所出現的手足厥冷。雖然三者的手足厥冷都是由於陽氣衰微,不能溫運四末所致,但由於陽衰的程度不同,所以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亦有所異。症見手足厥冷,惡寒踡臥,下利清榖,脈微欲絕的,為脾腎陽衰,陰寒內盛所致,治宜回陽救逆,方選四逆湯;若兼見身反不惡寒,面色赤,或乾嘔,或咽痛者,為陰盛於內,格陽於外的格陽證,即裡真寒外假熱,較之四逆湯證危篤,治宜逐陰回陽通脈,方選通脈四逆湯;若「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」「服白通湯後,利下不止,肢冷更甚,脈象蘟伏不見,並見乾嘔心煩的,為陰盛於下,格陽於上的戴陽證,方選白通加豬膽汁湯治之,即在自通湯中加苦寒反佐的豬膽汁、人尿,引陽藥人於陰中,使之迅速發揮回陽救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