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厥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厥逆
手足厥逆,又稱手足厥冷,為中醫常見證候名,首見於《難經·十七難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手足冰冷,甚則冷至肘膝,多因陰陽氣血失調,陽氣不能溫煦四肢所致。
病因病機
-
陽氣衰微:
- 寒邪直中三陰,或久病陽虛,陽氣不能達於四末,致手足厥冷。
- 常見於少陰病(《傷寒論》:「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蜷臥」)。
-
熱邪鬱遏:
- 陽熱內盛,鬱閉於內,不能外達,形成「熱厥」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:「厥深者熱亦深,厥微者熱亦微。」
- 此類厥逆雖手足冷,但胸腹灼熱,或伴煩渴、便秘等實熱證。
-
氣血阻滯:
- 氣機不暢,血行不順,陽氣受阻,如肝氣鬱結或血瘀所致之「氣厥」「血厥」。
-
痰飲內停:
- 痰濕阻遏陽氣,導致四肢不溫,多見於痰飲病患者。
臨床分型
- 寒厥:手足冰冷,畏寒蜷臥,小便清長,脈沉微。治宜溫陽散寒,如四逆湯。
- 熱厥:手足雖冷,但身熱煩躁,口渴便秘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瀉火,如白虎湯或承氣湯類。
- 氣鬱厥:手足不溫兼胸脅脹滿,情緒波動時加重。治宜疏肝解鬱,如四逆散。
- 血虛厥:手足冷伴面色蒼白,唇甲淡白,脈細弱。治宜養血溫經,如當歸四逆湯。
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詳辨厥逆之寒熱虛實,提出「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」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有寒、熱、蚘、痰、氣、血、食、屍、痿、煎、薄、暴等十二種之分。」
手足厥逆為中醫辨證重要指標,需結合全身症狀判別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