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皸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皸裂

手足皸裂,又稱「皸裂瘡」,為中醫病名,指手足皮膚因乾燥粗糙而出現裂口之症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載:「皸裂者,肌肉破也。言冬時觸冒風寒,手足破,故謂之皸裂。」此症多因外感風寒,或氣血失調,肌膚失養所致,嚴重者裂口可深至真皮,甚則出血疼痛,影響日常活動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手足皸裂與下列因素相關:

  1. 風寒外襲:冬令時節,寒邪侵襲肌表,氣血凝滯,肌膚失於溫煦濡養,以致乾裂。
  2.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源,或久病耗傷陰血,肌膚失潤,易致皸裂。
  3. 津液虧耗:燥邪傷陰,或過度勞作,耗損津液,使皮膚乾燥失潤。
  4. 經絡瘀阻: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,久而裂開。

臨床表現
初期皮膚乾燥粗糙,繼而出現深淺不一之裂紋,多見於手掌、足跟等摩擦較多之處。輕者僅覺緊繃不適,重者裂口滲血,疼痛難忍,尤以活動時為甚。

中醫治法
中醫治療以溫經散寒、養血潤燥、活血生肌為主,常用方藥與外治法如下:

  1. 內服方藥

    • 若屬血虛風燥,可選用當歸飲子(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、何首烏等)加減,以養血潤燥。
    • 寒凝血瘀者,可用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細辛、通草等)溫經通脈。
  2. 外用方劑

    • 皸裂欲脫方(《證治準繩》):川椒、芎藭、白芷、防風、乾薑等分,搗碎水煎,溫洗或塗敷患處,以溫散寒邪、活血生肌。
    • 潤肌膏(《外科正宗》):當歸、紫草、麻油、黃蠟熬製成膏,塗抹裂處,可潤膚止痛。
  3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取穴: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等,以調和氣血,促進局部循環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提及:「皸裂瘡,乃風寒客於皮膚,血氣凝滯而成。」強調外邪與氣血失和為致病關鍵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外用油脂類藥物護膚之法,以緩解皸裂。

手足皸裂雖非重症,然遷延不癒可影響生機,中醫辨證論治,內外合療,可收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