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麻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麻木
手足麻木為中醫常見證候,屬「四肢麻木」範疇,指手足部位出現知覺遲鈍、酸麻沉重,甚或如蟻行感之症狀。《丹溪心法·卷四》明確指出:「手足麻者屬氣虛,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。」此論述揭示麻木成因與氣血失調、痰瘀阻絡密切相關,後世醫家多循此基礎深化辨治。
病因病機
- 氣虛不榮:
氣為血帥,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行遲滯,四肢末梢失於濡養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麻者,氣虛也,衛氣不行而血不榮。」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勞倦過度者,伴見乏力、氣短、舌淡脈弱。 - 痰濕阻絡:
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流注經絡,阻遏氣血運行。《醫學正傳》謂:「濕痰者,其體沉重而麻。」此類麻木多伴肢體困重、胸悶脘痞,舌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 - 瘀血內停:
跌撲損傷或氣滯日久,瘀血內結,經絡不通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:「血瘀則氣滯,氣滯則麻。」症見麻木固定如針刺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 - 肝風內動:
肝血不足或陰虛陽亢,風動擾絡,可致手足麻木兼見顫動,頭暈目眩,脈弦細數。
辨證分型
- 氣虛型:麻木時輕時重,勞累加重,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痰濕型:麻木伴腫脹沉重,二陳湯合指迷茯苓丸化裁。
- 血瘀型:麻木刺痛,桃紅四物湯佐地龍、雞血藤。
- 血虛風動型:麻木兼顫,天麻鉤藤飲或四物湯加熄風藥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:「麻屬痰與氣虛,木則全屬濕痰死血。」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麻屬氣虛,木屬濕痰瘀血。」提示臨床需細辨麻、木差異,以定病性虛實。
此證須結合整體脈證,探究氣血痰瘀之偏勝,方能標本兼治,通絡復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