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逆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逆冷

手足逆冷,又稱四肢逆冷手足厥冷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手足末端冰冷,甚則冷至肘膝的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於〈厥陰病脈證並治〉中明確指出:「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」其病機主要與陰陽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相關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手足逆冷的形成與以下機制密切相關:

  1. 陽氣衰微
    陽氣為溫煦肢體之根本,若陽氣虛衰(如少陰病陽虛),無力達於四末,則手足失於溫養而逆冷。此類患者多伴畏寒蜷臥、精神萎靡、脈微細等虛寒之象。
  2. 陽氣鬱遏
    邪熱內鬱(如陽明腑實證或肝氣鬱滯化熱),阻遏陽氣外達,亦可致手足逆冷,稱為「熱厥」。此類患者雖手足冷,但胸腹灼熱、煩躁口渴、舌紅苔黃,屬真熱假寒之證。
  3. 血虛寒凝
    營血不足,兼感寒邪,血脈凝滯(如當歸四逆湯證),氣血不能濡養四肢,導致手足冰冷,常見於素體血虛或婦人經產之後。
  4. 痰飲阻滯
    痰濕或水飲內停,阻遏氣機,陽氣不布,亦可引發四肢逆冷,多伴胸悶脘痞、舌苔厚膩等痰濕徵象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性與病勢,手足逆冷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• 寒厥:因陽氣虛衰所致,手足冰冷且全身畏寒,喜溫喜按,脈沉遲無力。治宜溫陽散寒,如四逆湯類方。
  • 熱厥:因邪熱內閉所致,手足雖冷但軀幹灼熱,煩渴尿赤,脈滑數。治宜清泄裏熱,如白虎湯或承氣湯類。
  • 氣鬱厥:因肝氣鬱結,陽氣不伸所致,手足冷而胸脅脹滿,情緒波動時加重。治宜疏肝解鬱,如四逆散。
  • 血虛寒厥:因血虛兼寒凝經脈,手足冷而蒼白,甚則青紫,脈細欲絕。治宜養血通脈,如當歸四逆湯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傷寒論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: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」說明陰陽失衡為厥冷之根本。後世醫家如朱丹溪強調「陽鬱不達」致厥,李東垣則重視脾胃陽虛對四肢溫煦的影響。

手足逆冷雖為局部症狀,然其背後反映整體氣血陰陽之變,臨床需結合全身表現細審病機,不可僅以溫熱藥盲目投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