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逆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手足逆臚
病名,指手足指甲邊緣皮膚剝起之病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。《說文解字》釋「臚」為「皮也」,《諸病源候論》明言:「手足爪甲際皮剝起,謂之逆臚。」此病多因風邪侵襲腠理,導致氣血運行失和,肌膚失養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客表: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,易襲陽位。若風邪乘虛侵入手足腠理,阻滯局部經絡,使氣血不得濡養爪甲周邊肌膚,則皮枯而剝起。
- 血氣不和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氣滯血瘀或氣血兩虛,均可使手足末端失於溫煦與滋潤,致甲際皮膚乾燥皸裂,甚則逆臚。
- 肝腎不足: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其華在爪」「腎主骨,生髓」,爪甲之榮枯與肝腎精血密切相關。若肝血虧虛或腎精不足,則爪甲失養,易見甲周皮膚剝脫。
臨床表現
- 手足指甲邊緣皮膚粗糙、乾裂,呈片狀剝起。
- 輕者僅見甲際局部脫屑,重者可伴甲板變形、色澤晦暗。
- 或兼見手足冰冷、麻木等氣血不暢之症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風邪犯表證:皮膚剝起處微癢,遇風加重,舌苔薄白。
- 氣血瘀滯證:甲周皮膚黯紅,觸之疼痛,舌質暗或有瘀斑。
- 肝腎陰虛證:爪甲枯脆易折,伴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。
古籍相關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血氣不和」為本,風邪外襲為標。
-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手足皴裂」一症,與逆臚病機相通,均責之「血少風燥」。
- 《醫宗金鑒》論爪甲病變時,指出「肝經血熱」或「脾經濕盛」皆可致甲病,可參酌辨治。
此病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重視整體調理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