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軟

手足軟為中醫「五軟」之一,屬小兒發育障礙之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四肢為脾所主,其功能強健與否,與後天脾胃運化、先天肝腎精氣密切相關。此症多因胎稟不足,或乳食失調,損傷脾胃,累及肝腎,導致氣血精微不得濡養筋骨,故見手足痿弱無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:父母精血虧虛,或孕期調攝失宜,致使胎兒肝腎精氣不充,筋骨失養。
  2. 後天失養:乳食不節,脾胃受損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難以化生氣血,四肢肌肉不得充養。
  3.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血不足、腎精虧耗,則筋骨痿軟,手足失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手軟:手指無力,不能握持器物,腕部下垂。
  • 足軟:下肢痿弱,站立不穩,步履遲緩,甚則足踝弛緩如脫。
  • 伴見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肌肉鬆軟等脾虛之象,或發育遲緩、囟門遲閉等腎精不足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補益先天後天」為綱,分階段調治:

  1. 益腎填精:首重補益肝腎,選用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)滋陰補腎,強筋壯骨。若兼陽虛,可加鹿茸、巴戟天等溫腎之品。
  2. 健脾養血:繼以歸脾湯(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調補心脾,益氣生血,使肌肉得充。若食積不化,可佐焦三仙以助運化。
  3. 通絡強筋:若久病絡脈瘀滯,可酌加杜仲、牛膝、桑寄生等補肝腎、通經絡之藥,或配合針灸刺激陽明經穴,以振奮氣血。

辨證延伸
手足軟若兼見智力遲鈍,多屬「五遲五軟」範疇,需結合調補心腎,如孔聖枕中丹(龜板、龍骨、遠志、石菖蒲)益智開竅。若因濕熱浸淫筋脈,則當清利濕熱,方選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,此類證型雖較少見,然不可不辨。

此症貴在早期調治,透過補益脾腎、調理氣血,多能漸復其常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、萬全等,皆強調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重視脾胃與四肢功能之關聯,臨床用藥時需權衡虛實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