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髓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髓孔

手足髓孔為中醫經外奇穴之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,主要用於治療「猥退風」所致之半身不遂。此二穴分屬手、足部,分別稱為「手髓孔」與「足髓孔」,其定位與功能於古典醫籍中略有記載,後世醫家亦多有所探討。

手髓孔

定位
據《千金翼方》所述,手髓孔位於「腕後尖骨頭宛宛中」。此處「尖骨」一般認為指尺骨莖突,故手髓孔之位置約在腕關節尺側,尺骨莖突後方凹陷處。後世醫家推測,此穴可能與經穴「腕骨」(手太陽小腸經)或「陰谷」(此處存疑,因陰谷屬足少陰腎經,位於膝部)相關,然實際定位仍以古典描述為準。

功能與應用
手髓孔為治療中風半身不遂之要穴,配合灸法(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灸百壯),可疏通手部經氣,調和氣血,緩解上肢痿痹不遂。

足髓孔

定位
《千金翼方》記載足髓孔位於「足外踝後一寸」。此處與足太陽膀胱經之「崑崙穴」位置相近(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中),故後世多認為足髓孔即崑崙穴,或與其功能相通。

功能與應用
足髓孔主治下肢痿弱無力、半身不遂,透過灸法可溫通足部經絡,引氣下行,改善氣血瘀滯所致之運動障礙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手足髓孔之療效,建基於中醫「髓海」理論。《靈樞·海論》云:「腦為髓之海」,而髓孔之名,或暗示此二穴與髓海相通,能調節腦部與四肢之氣血聯繫。此外,手髓孔近腕骨(小腸經原穴),足髓孔近崑崙(膀胱經經穴),二者分屬太陽經,太陽主一身之表,故灸之可振奮陽氣,驅風邪而通痹阻。

古今應用差異

古典文獻強調灸法,且壯數較多(百壯),反映唐宋時期重灸療風氣;現代臨床或結合針刺,並配合其他穴位(如百會、風市)以增強療效。然手足髓孔之定位與歸經,仍存學術討論,或有醫家將其視為獨立奇穴運用。

綜觀之,手足髓孔作為治療中風偏癱之古法要穴,體現中醫「遠端取穴」與「調髓通陽」之思路,值得進一步探究與臨床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