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守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守一

定義與源流
「守一」為中醫與道家氣功修煉之核心術語,意指收攝心神、專注內守,達至形神合一之境。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《老子》「載營魄抱一」及《莊子》「我守其一,以處其和」之說。漢魏六朝時期,此概念經道教經典深化,成為養生修練之根本法門。《太平經》載:「守一不退,無一不知」,強調透過專注守神,可激發內在潛能,調和身心。

中醫理論基礎
從中醫角度論之,「守一」與「精、氣、神」三寶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,指出心神安定為氣血調和之關鍵。「守一」即透過意念專注,調節氣機運行,使「神」內斂於臟腑經絡,進而強化「氣」之統攝功能。其作用機制可分為二途:

  1. 虛靜守神
    《太平聖君秘旨》言:「守一之法,當念本無形」,主張摒棄雜念,返歸先天無為狀態。此與中醫「心主神明」理論相合,心火下濟腎水,水火既濟,則陰陽自和。修習者透過凝神內觀,使心神不外馳,減少「七情」耗傷,間接調節肝氣疏泄、脾土運化之能。
  2. 丹田守竅
    葛洪於《抱朴子》提出「守真一」與「守玄一」之分,前者專注於下丹田(氣海),後者守中丹田(絳宮)或上丹田(泥丸)。中醫視丹田為「氣化之樞紐」,守竅可激發任督二脈氣血循環,尤以「意守氣海」為常見,因臍下三寸為先天元氣所聚,與腎陽溫煦、命門火衰等生理病理直接相關。

實踐與應用
傳統修習強調「形神共養」:

  • 調息為輔:配合腹式呼吸,使氣息綿長,助心火下降、腎水上承。
  • 形體鬆靜:端坐或站樁時脊柱中正,符合「督脈為陽脈之海」之經絡特性,利於氣機升降。
  • 守中有觀:非強制壓制念頭,而是「似守非守」,契合《內經》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之旨。

與臟腑功能之關聯
「守一」效果可體現於五臟平衡:

  • 心腎相交:心神下潛可引心火溫腎水,改善失眠、心悸。
  • 肝肺調和:意念專注能緩解肝氣上逆所致眩暈,並助肺氣肅降。
  • 脾胃健運:精神內收減少思慮傷脾,間接強化消化機能。

此功法雖源自道家,然其內涵與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高度契合,透過調神以御氣,實為傳統養生文化之精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