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守真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守真一

守真一,又稱守玄一,為中醫氣功修煉中的重要術語,屬「守一」功法之一脈。其核心在於通過精神內守、意念專注,使人體之「真一之氣」得以凝聚與調和,進而達到養生延年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真一之氣的概念
    「真一」源自道家與中醫理論,指人體內最根本的生命能量,亦稱「先天之氣」或「元氣」。此氣藏於丹田(下焦),為生命活動之本源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,即強調精神內守對真氣調攝的重要性。
  2. 與「守一」之關聯
    「守一」為傳統修煉法門,主張意念集中於體內特定部位(如丹田、膻中),或存想某一抽象概念(如「道」、「一」),以達到身心合一。而「守真一」更側重於對「真氣」的直接凝練與涵養,屬「守一」之深化。
  3. 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,真氣循行於經絡,推動氣血運行。透過守真一,可強化任督二脈的氣機循環,調和十二正經,改善氣滯、血瘀等病理狀態。

修煉方法

  1. 調息凝神
    以靜坐或站樁為基礎,呼吸綿長均勻,逐步收斂外馳之心神,將注意力內聚於丹田(或特定關竅),使「神與氣合」。
  2. 存想真一
    意念觀想體內有一團純和之氣(如白光或暖流),隨呼吸逐漸充盈周身,並與天地清氣相交融,強化「天人相應」之效。
  3. 動靜結合
    部分流派會配合導引動作(如太極、八段錦),以形引氣,助真氣疏布四末,避免靜中氣滯。

功效與應用

  1. 養生防病
    長期修習可固本培元,增強抵抗力,改善虛損體質,符合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理。
  2. 調神安志
    通過精神內守,能緩解思慮過度所致的心悸、失眠,平衡七情對氣機的干擾。
  3. 輔助療疾
    傳統醫家認為,守真一可輔助調理慢性虛弱性疾病,如脾胃虛弱、腎氣不足等,但須結合具體辨證。

文獻淵源

「守真一」之說可追溯至《太平經》《抱朴子》等道家典籍,後融入中醫養生體系。葛洪曾言:「守一存真,能通神醫。」明代醫家張景岳亦強調「攝生之道,貴在守真」,可見其於傳統醫學中的地位。

此功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形神共養」的思想,為融合道家修煉與醫學理論的實踐結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