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丁
病名
- 《中藏經》論述
赤丁為「五丁」之一,首載於《中藏經》卷三。其病發於舌下根部,患處色赤,腫痛明顯,並伴隨舌體僵硬、言語困難等症。患者常見驚悸、煩悶,若出現狂躁症狀則屬危候;若神志尚清,則可治。治法與一般疔瘡相通,需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。 - 《瘍醫準繩》別稱
明代《瘍醫準繩》卷三提及,赤丁亦為「紅絲疔」之別名。紅絲疔多因火毒熾盛,沿經絡走竄,於皮膚顯現紅絲狀疹線,甚則上行攻心。其病機與赤丁相通,均屬熱毒壅滯,治法側重瀉火解毒、截斷病勢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赤丁之成因,多責之心脾積熱或外感火毒,熱邪燔灼血分,上攻舌絡。舌為心之苗,脾脈連舌本,故病發時舌體僵硬、言語謇澀;熱擾神明則見驚悸煩悶。若毒邪內陷,可致神昏譫語,屬「疔瘡走黃」之危候。
治法參考
- 內治:以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為主方,佐以涼血散瘀之品,如牡丹皮、赤芍。
- 外治:可配合針刺泄血或局部敷貼清熱類膏藥(如金黃散),以拔毒外出。
附:五丁之說
五丁為中醫疔瘡分類,除赤丁外,尚有黑丁、白丁、黃丁、青丁,各應五臟火毒,辨治需結合臟腑病機。赤丁屬心火偏盛,臨床須細察兼症,以定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