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首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首疽

首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因熱毒鬱滯於少陽三焦經所致,首載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。此疽發於耳後兩處要穴——瘈脈穴翳風穴。瘈脈穴位於顳骨乳突根部稍前之耳後肌中,屬手少陽三焦經;翳風穴則在腮腺後緣,乳突與下頜角之間凹陷處,同屬三焦經。此二穴為少陽經氣所過,若熱毒壅滯,經絡阻塞,則發為首疽。

證候特點
初起常見憎寒壯熱,熱勢亢盛,伴隨口渴引飲,此乃少陽鬱火內熾,津液受灼之象。局部可見腫硬疼痛,皮色或紅或紫,漸至成膿。若潰後流出黃稠膿液,為熱毒外泄之順證,預後較佳;若膿水稀薄色黑,或夾敗絮狀物,則屬氣血衰敗、毒邪內陷之逆證,預後不良。

病機分析
少陽三焦經主司氣機升降,若外感風熱,或情志鬱結,導致少陽樞機不利,熱毒循經上攻,結聚於耳後,遂成此疽。其病位雖在表,然與少陽半表半裏之樞紐相關,故初起多見寒熱往來,此為少陽經證之典型表現。

治法參考
首疽之治,當分初、中、末三期:

  1. 初期:宜清泄少陽,解毒散結,可用柴胡清肝湯加減,佐以連翹、金銀花等清熱解毒之品。
  2. 成膿期:若腫硬不消,膿成未潰,可托毒透膿,選用透膿散,或外敷如意金黃散以促其潰破。
  3. 潰後:若膿出黃稠,續以益氣托毒為主,如托裏消毒散;若見黑稀膿水,則需大補氣血,兼清餘毒,方用十全大補湯五味消毒飲

外治可參照癰疽通則,如切開排膿、藥線引流等,然須辨明膿成與否,不可妄施刀針。此病與少陽經關係密切,臨證時需注重疏解少陽樞機,調暢氣血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