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首竅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首竅陰

首竅陰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,即頭竅陰穴,屬足少陽膽經之要穴。此穴位於頭部,具體位置在耳後乳突後上方,當天衝穴與完骨穴之間,沿耳廓後緣弧形連線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處。

經絡歸屬與功能
頭竅陰為足少陽膽經之穴,與少陽經氣相通,具有疏泄少陽風熱、清頭目、利耳竅之效。中醫理論認為,膽經循行過頭側,其經氣鬱滯或風熱上擾時,可致頭痛、耳鳴、耳聾等症,而刺灸此穴能調暢膽經氣機,引火下行。

主治範疇

  1. 頭面五官疾患:偏頭痛、眩暈、耳鳴、耳聾、目痛等,尤擅治少陽經循行部位的實熱或風熱證。
  2. 頸項強急:配合風池、完骨等穴,可緩解少陽經氣不舒所致的頸項僵痛。
  3. 癲癇驚風:古籍記載,此穴與鄰近穴位配伍,能平肝息風,用於膽火上擾之驚悸。

刺灸方法
臨床多以平刺法進針,深度約0.5~0.8寸,或施以艾條溫灸。因穴位鄰近顳骨乳突,操作時需避開深層血管。

穴名考據
「竅」指孔竅,「陰」寓內斂之性,穴名反映其調節頭部孔竅陰性病證(如耳聾、耳閉)的特性。《針灸甲乙經》亦強調其「治頭痛引頸」之功,與「首竅陰」之名相呼應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聽會、中渚,加強通耳竅之效,治耳鳴耳聾。
  • 配太陽、率谷,疏泄少陽風熱,緩解偏頭痛。

此穴為少陽經與頭部病證調治之關鍵,臨床應用需結合辨經取穴,以發揮其通竅瀉熱之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