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壽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壽徵
壽徵,字驥起,清代醫家,生平籍貫未詳,曾供職於太醫院,擔任太醫院恩糧,兼東藥房值宿供奉官。太醫院為清代官方醫療機構,負責宮廷醫療事務,而「恩糧」為太醫院中低階職位,通常由醫術精湛者擔任,協助御醫處理藥材調配與診療事務。「東藥房值宿供奉官」則需輪值宮中,以備皇室及官員夜間急症之需,可見壽徵於太醫院中具備一定地位與臨床經驗。
在中醫理論中,「壽」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,而「徵」有徵兆、表徵之意,故「壽徵」一詞亦可延伸探討中醫對壽夭(壽命長短)的觀察。中醫認為,人之壽命與先天稟賦、後天調養及臟腑功能息息相關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歲」,強調養生之道在於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,即順應自然規律以延年。
從體質學說而言,壽徵或可理解為長壽之體徵,如《內經》描述壽者「形與神俱」,即形神合一、氣血調和。具體表現包括:
- 面色潤澤:反映氣血充盈,臟腑功能協調。
- 目光有神:肝開竅於目,眼神清亮代表肝血充足。
- 聲音洪亮:肺氣充沛,宗氣旺盛之象。
- 脈象從容:脈和緩有力,無過疾過遲,顯示陰陽平衡。
此外,中醫重視脾胃為後天之本,認為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」,故飲食調攝與消化功能亦為壽徵關鍵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進一步闡明脾胃與壽命的關聯。
壽徵雖為人名,然其職司太醫院,必通曉中醫養生之理,而中醫對壽命的探討,亦體現於攝生(養生)、辨證論治等層面,融合理論與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