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受肚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受肚瀉,病證名。見《幼科折衷》。指小兒飽食後腹瀉。症見飲食飽滿則瀉,瀉盡乃止,如此反覆。由脾胃虛弱,運化不及所致。治宜補脾益胃,用益黃散送下保和丸。

《幼科折衷》曰:“受肚瀉,小兒飽食後腹瀉,瀉盡乃止,如此反覆。由脾胃虛弱,運化不及所致。治宜補脾益胃,用益黃散送下保和丸。”

受肚瀉,又稱飽食瀉。是指小兒飽食後腹瀉的一種病證。其主要症狀是飲食飽滿則瀉,瀉盡乃止,如此反覆。

受肚瀉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脾胃虛弱: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消化吸收功能較弱。如果飲食過量,就會加重脾胃負擔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不及,出現腹瀉。
  2. 飲食不當:小兒飲食不當,如吃得過多、過冷、過熱、過硬、過油膩等,都會損傷脾胃,導致腹瀉。

受肚瀉的治療,首先要注意飲食調理,要少食多餐,避免吃得過多、過冷、過熱、過硬、過油膩等食物。其次,可以用益黃散送下保和丸治療。益黃散具有健脾益胃、燥濕化痰的功效,可以改善脾胃功能,促進消化吸收。保和丸具有健脾和胃、消食化滯的功效,可以緩解腹瀉症狀。

受肚瀉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不潔食物。
  2. 飲食要定時定量,避免暴飲暴食。
  3. 不要吃過多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4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。
  5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受肚瀉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病症,如果出現腹瀉症狀,家長要注意觀察,如果症狀嚴重,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