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受肚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受肚瀉
病證名,見於《幼科折衷》,指小兒因飲食過飽而引發的腹瀉。其特徵為進食飽滿後即瀉,瀉盡方止,反覆發作。此症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功能失司,無法正常消化水穀,導致食積內停,清濁不分而下泄。
病因病機
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之氣未充,若飲食不節,過量進食,或恣食生冷油膩,易損傷脾胃陽氣,使運化無力。中焦氣機壅滯,水穀不化,積滯內生,下迫腸道,遂成腹瀉。此證屬「虛中夾實」,本虛標實並見,脾胃虛弱為本,食積濕滯為標。
臨床表現
- 每於飽食後即瀉,瀉物多含未消化食物殘渣,氣味酸腐。
- 腹脹或隱痛,瀉後暫緩,但反覆發作。
- 可能伴隨食欲不振、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等脾虛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補脾益胃為主,佐以消食導滯,標本兼顧。
- 主方:可選用益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方中陳皮、青皮理氣和中,丁香溫脾止瀉,訶子澀腸固脫,甘草調和諸藥,共奏溫脾調氣之效。
- 配合消導:若食積明顯,可輔以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,方中山楂、神麯、萊菔子消食化積,半夏、陳皮化痰行氣,茯苓健脾滲濕,連翹清解鬱熱,以助脾胃運化。
辨證加減
- 若脾胃虛寒甚者,可加理中湯以溫中散寒。
- 若濕濁偏重,苔膩脈濡,可合平胃散燥濕運脾。
- 久瀉傷陰,見口乾舌紅者,可酌加烏梅、木瓜酸甘化陰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傷食瀉」「脾虛瀉」相關,但側重於「食後即瀉」的特異性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更需注重飲食節律。治療上需遵循「衰其大半而止」的原則,避免過度消導傷正,俟脾胃氣復,自能運化如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