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受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受谷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受谷」指人體臟腑對飲食水谷精微的受納與運化功能,為氣血生化之源,亦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。《靈樞·經水》明確記載:「五臟六府之高下小大,受谷之多少亦不等……六府者,受谷而行之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臟腑因形態與功能各異,其受納水谷的能力亦有所不同,尤其六腑以「傳化」為特性,主司受盛、消化、傳導與排泄。

臟腑與受谷之關係

  1. 五臟藏精,六腑傳化
    五臟主藏精氣,雖不直接受納水谷,但依賴六腑消化吸收後的精微物質以濡養;六腑則直接參與水谷的受盛與傳導,如胃主受納腐熟、小腸主泌別清濁、大腸主傳化糟粕。
  2. 脾胃為受谷之核心
    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脾胃為「倉廩之官」,胃為「水谷之海」,主受納;脾主運化,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,布散全身。二者相表裡,共為後天之本,決定「受谷」功能之強弱。
  3. 三焦氣化與受谷
    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統籌水谷代謝之氣化過程。上焦宣發穀氣,中焦腐熟水谷,下焦泌別清濁,三者協調方能完成「受谷」之整體運作。

經絡與受谷之聯繫

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受谷之主要經絡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,胃經「主血所生病」,脾經「主脾所生病」,二者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影響受納與運化之效。若經氣不利,可現胃脹、納呆、泄瀉等症。

臨床意義

「受谷」功能失調多表現為脾胃病證,如胃失和降之嘔逆、脾失健運之腹脹。中醫治則重視「調中焦以和升降」,如《傷寒論》中半夏瀉心湯之辛開苦降法,即為恢復「受谷」功能之典範。

綜言之,「受谷」一詞涵蓋中醫對消化吸收系統的整體觀,強調臟腑協作與氣化平衡,為理解氣血生成與疾病機理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