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受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受氣」詳解

一、概念溯源
「受氣」為中醫基礎理論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涵義可分為兩大面向:

  1. 受納水穀精微之氣
    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此指脾胃(中焦)接受飲食水穀,經運化後提取精微物質(「氣」與「汁」),進一步化生為營血。此過程為「後天之氣」生成的關鍵,涉及「脾主運化」與「胃主受納」的協同作用。
  2. 吸收自然清氣
    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提出:「受穀者濁,受氣者清。」此處「氣」特指天空之清氣(即呼吸之氣),與水穀之氣相對。肺司呼吸,通過宣發肅降之功,將自然清氣納入體內,與水穀精氣結合形成宗氣,積於胸中,推動血行與呼吸。

二、理論延伸與臟腑關係

  1. 與三焦氣化的關聯
    上焦(心肺)主「受氣」中的清氣攝入與宗氣生成;中焦(脾胃)主水穀之氣的運化;下焦(腎)則主納氣,使清氣歸根。三者共同完成「受氣」的整體循環。
  2. 清濁之分的生理意義
    《內經》以「清濁」區分氣與穀的特性:
  • 清氣(自然之氣):質輕屬陽,需肺氣宣降以布散全身。
  • 穀氣(水穀之氣):質稠屬陰,賴脾氣升清以輸布上焦。
    二者相合,化生為人體真氣(正氣),維繫生命活動。

三、臨床應用與病理表現

  1. 「受氣」失常的病機
  • 中焦受氣不足:脾胃虛弱致水穀精微化生障礙,可見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(營血虧虛)。
  • 清氣受納受阻:肺氣壅滯或腎不納氣,可現胸悶、喘息(宗氣虧損)。
  1. 經典理論的發展
    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元氣之充足,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」,進一步闡釋中焦受氣對全身氣機的樞紐作用;張景岳則提出「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」,完善清氣代謝的臟腑理論。

四、與現代中醫的聯繫
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將「受氣」歸納為「氣的生成」核心環節,強調其為「先天之氣」與「後天之氣」交融的過程,亦是「正氣存內」的物質基礎,與免疫調節、能量代謝等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