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受盛之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受盛之腑

在中醫學理論中,受盛之腑為小腸的別稱,屬六腑之一。其名源於《靈樞·本輸》所載:「心合小腸,小腸者,受盛之腑。」此稱謂概括了小腸的核心生理功能——受盛化物,即承接胃腑初步腐熟的食糜,並進一步消化吸收,泌別清濁。

小腸的生理功能

  1. 受盛化物
    小腸接受由胃傳遞而來的食糜,暫存於內,並進一步消化分解。此過程依賴於脾氣升清胃氣降濁的協同作用,將水穀化為精微物質與糟粕。
  2. 泌別清濁
    小腸將消化後的物質分為「清」(水穀精微)與「濁」(食物殘渣及代謝廢物)。清者由脾轉輸至全身,濁者下傳大腸形成糞便,或滲入膀胱化為尿液。此功能是中醫「二便調控」的重要環節。
  3. 與心相表裏
    小腸與心透過經絡相互絡屬,構成表裏關係。心火下移小腸時,可能見小便赤澀、灼痛;反之,小腸熱邪上炎亦可擾及心神。

小腸與其他臟腑的關係

  • 脾胃:胃主受納腐熟,小腸繼承其食糜並深化消化,脾則運化小腸吸收的精微。
  • 大腸:小腸下傳的糟粕由大腸燥化成形,完成排泄。
  • 膀胱:小腸參與水液代謝,其清濁分利功能直接影響膀胱的排尿。

病理表現

小腸功能失調時,常見腹脹、泄瀉、便溏或便秘,若清濁不分則見小便異常(如短赤、混濁)。心火下移小腸時,可出現口舌生瘡兼小便灼痛,治宜導赤散類方劑清心利水。

經絡與穴位

小腸經(手太陽小腸經)循行於上肢外側後緣,絡心、抵目。重要穴位如後谿(通督脈,主項強)、腕骨(原穴,治黃疸消渴)等,臨床常用於調理小腸功能及相關表裏病症。

綜言之,受盛之腑不僅是消化吸收的關鍵環節,更透過與多臟腑的互動,維繫人體氣血津液的生成與代謝平衡。其理論深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功能臟象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