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受盛之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受盛之官——小腸的中醫涵義與功能探析
「受盛之官」為中醫典籍中對小腸的特定稱謂,首見於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」此論述將小腸比擬為人體官制中掌管「受納」與「轉化」之職,強調其在消化系統中的核心作用。
一、詞源與經典註解
「受盛」一詞,王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釋為「承奉胃司,受盛糟粕」,意指小腸承接胃腑初步消化後的食糜(即「糟粕」),並進一步分化其精微與穢濁。此過程被稱為「化物」,即通過氣化作用將水穀分化為營養物質(清者)與廢物(濁者)。清者由脾轉輸全身,濁者下傳大腸,形成中醫「分清別濁」的理論基礎。
二、小腸的生理功能
-
主受盛與傳化
小腸接受胃腑下傳的食糜,暫存於內並進行深度消化,此為「受盛」之義。其「化物」功能則體現於:- 泌別清濁:將水穀精微吸收並上輸於脾,殘渣下導至大腸,水分滲入膀胱,故《類經》稱「小腸居胃之下,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」。
- 與心相表裏: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絡屬,心火下煦小腸,助其化物;小腸熱盛亦可上擾心神,見煩渴、口瘡等症。
-
與他臟協同關係
- 脾胃:胃主腐熟,小腸主化物,二者共為「倉廩之本」。脾運化之精微,需小腸泌別以成其功。
- 膀胱:小腸主液,其水液代謝部分下注膀胱,故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言「下焦如瀆」,與小腸利水相關。
三、病理表現與中醫觀
小腸功能失調常見以下證候:
- 受盛失常:腹脹、腸鳴、泄瀉(如《諸病源候論》「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」)。
- 泌別失職:小便短赤、混濁(清濁不分),或大便水穀夾雜(完穀不化)。
- 心移熱於小腸:小便灼痛、口舌生瘡,治宜導赤散等方。
四、與現代醫學的對話
中醫「小腸」功能涵蓋部分現代解剖的小腸與泌尿系統,其「化物」概念近似營養吸收與體液調節。然中醫更強調氣化與整體聯動,如小腸虛寒可影響脾陽,而西醫之「腸道菌群」研究亦呼應中醫「小腸主液」對代謝的調控。
「受盛之官」之論,不僅闡釋小腸的生理特性,更體現中醫「以官喻臟」的整體觀,其功能網絡至今仍指導臨床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