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瘦冷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瘦冷疳

瘦冷疳,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屬疳證之一,又稱「冷疳」。此證多因小兒脾胃虛寒,或久病傷陽,導致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形體消瘦,並伴有寒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寒: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脾胃陽氣虛弱,無法溫煦中焦,致使水穀不化,精微不布。
  2. 久病傷陽:若罹患吐瀉、積滯等症,遷延未癒,損傷脾陽,進一步導致氣血虧虛,形成疳證。
  3. 寒邪內侵: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寒滯中焦,阻礙脾胃運化功能,日久成疳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形體消瘦:肌肉消削,面色萎黃或㿠白。
  • 寒象明顯:手足不溫,畏寒喜暖,腹冷痛,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。
  • 消化異常:食欲不振,脘腹脹滿,或食後即瀉。
  • 精神不振:倦怠乏力,懶言少動,甚則發育遲緩。

證候辨析
瘦冷疳與其他疳證(如熱疳、肥疳)之別,在於其寒象顯著。熱疳多見煩躁口渴、大便臭穢;肥疳則形體虛胖,痰濕內盛。瘦冷疳則以陽虛內寒為特徵,需溫中健脾為主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溫中健脾:選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減,以溫補脾陽。
  • 益氣養血:若氣血兩虛,可配合參苓白朮散八珍湯,補益氣血。
  • 消積導滯:若兼有積滯,可佐以保和丸,但需注意避免過用苦寒傷陽之品。
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,冷疳多因「脾胃久虛,寒氣凝滯」,強調溫養中焦為治療關鍵。此外,《幼幼集成》亦提及,此類疳證當「暖脾溫胃,助其消磨」,避免過用克伐之劑。

瘦冷疳屬虛寒性疳疾,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,針對脾胃陽虛之本,循序調治,以恢復運化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