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瘦冷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瘦冷疳,見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。即冷疳。詳該條。

瘦冷疳,又名瘦冷,是小兒常見的病證,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。本病以發熱、消瘦、腹瀉、食欲不振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先天不足:由於父母體質虛弱,或孕期營養不良,或產後乳汁不足,均可導致小兒先天不足,正氣虛弱,抵抗力下降,易於受外邪侵襲而發病。
  • 後天失調: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消化吸收功能較弱,如果飲食不當,或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均可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被充分吸收,從而引起消瘦、腹瀉等症狀。
  • 外邪侵襲:小兒體質嬌嫩,抵抗力較弱,如果受到風寒、暑濕等外邪侵襲,可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水谷運化失常,從而引起消瘦、腹瀉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發熱:多為低熱,或不一定有發熱。
  • 消瘦:小兒體重明顯下降,面色蒼白,四肢冰冷。
  • 腹瀉:大便稀薄,色白,量多,有時帶有粘液或血絲。
  • 食欲不振:小兒食欲不振,或吃一點就飽,或吃了就吐。
  • 其他:如精神萎靡,哭鬧不安,睡眠不安,夜啼等。

診斷與鑑別診斷

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,如發熱、消瘦、腹瀉、食欲不振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等。

鑑別診斷:

  • 小兒疳積:小兒疳積以消瘦、腹瀉、食欲不振為主要表現,但多有食積、腹脹、便秘等症狀,舌苔厚膩,脈滑。
  • 小兒脾虛:小兒脾虛以消瘦、腹瀉、食欲不振為主要表現,但多有腹脹、便溏、大便不成形等症狀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  • 小兒腎虛:小兒腎虛以消瘦、腹瀉、食欲不振為主要表現,但多有夜尿多、腰酸腿軟、易出汗等症狀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
治療

本病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。

  • 扶正: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方藥。
  • 祛邪:可用藿香正氣散、葛根芩連湯等方藥。

此外,還可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,配合使用其他治療方法,如針灸、推拿、食療等。

預防

本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孕期注意營養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產後注意護理,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• 小兒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注意增強小兒的抵抗力,適當進行戶外活動,提高小兒的免疫力。

瘦冷疳是小兒常見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小兒消瘦、營養不良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小兒有相關症狀,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