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丹

病名:赤丹為丹毒之一種,其色純赤,故名。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及三十九,又稱「雞冠丹」、「茱萸丹」。此症好發於小兒,多因熱毒風邪與氣血相搏,鬱於肌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赤丹之發,主因火毒熾盛,風熱外襲,內外合邪,搏結於血分。熱毒鬱滯,血熱外泛,故見皮膚赤紅如丹,甚則蔓延成片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其「由火毒之重者,故使赤深」,強調熱毒內蘊為關鍵病機。

臨床表現
初起皮膚現赤色疹點,大者如錢幣,小者如麻豆,疹粒隆起,狀若雞冠紋理,觸之或有灼熱感。其勢迅疾,常自背部始,漸及全身。患處色赤鮮明,邊界分明,或伴輕微腫痛,然膿瘡罕見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涼血、解毒散邪為主。可選犀角地黃湯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合消風散化裁。若熱毒熾盛,可佐以羚羊角、石膏等清泄火毒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升麻膏:升麻、白薇、漏蘆等研末調膏外敷,清熱解毒。
    • 赤小豆散:赤小豆研細,以雞子清調塗患處,取其利濕消腫之效。
    • 羚羊角煎湯:煎汁外洗,涼血退赤。

相關鑑別
赤丹屬「丹毒」範疇,然與「白丹」、「黑丹」有別。白丹多因風冷客於皮膚,色白而腫;黑丹則為毒熱極甚,色現紫黑。赤丹獨以鮮赤為特徵,病性偏於血分熱盛。

古籍考據
《聖濟總錄》亦載赤丹治法,強調「宜速療之,不可緩也」,並列舉多種外敷方藥,如藍葉湯、寒水石散等,皆為清熱解毒之劑。後世醫家多承此論,結合地域與體質調治。

赤丹一症,雖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若氣血壅滯、熱毒內蘊,亦可罹患。治療當辨明熱毒輕重,隨證施治,以達「涼血不留瘀,解毒不傷正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