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瘦人經水來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瘦人經水來少
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指形體消瘦之女性月經量少之證候。此症多因氣血兩虛所致,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氣血生化乏源,故形體消瘦;精血虧虛則血海空虛,或雖滿溢而量少,遂致經行量少,色淡質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俱虛: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氣血化生不足,血海不盈,經血來源匱乏,故見經量稀少。
  2. 精血虧損:肝腎不足,精血虧虛,沖任失養,血海滿溢不足,亦可導致經量減少。此類患者多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腎虛之象。
  3. 陰虛內熱:部分瘦弱之人陰液不足,虛熱內生,灼傷津血,致經血黏稠而量少,或見經期提前、色紅質稠等熱象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氣血雙補:首選《四物湯》加人參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加人參),以補氣生血,充盈血海。若兼脾虛氣弱,可合《四君子湯》益氣健脾。
  • 滋腎填精:若屬肝腎虧虛,宜用《歸腎丸》(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當歸、枸杞子、杜仲、菟絲子)滋補肝腎,調養沖任。
  • 養陰清熱:陰虛內熱者,可用《加減一陰煎》(生地黃、白芍、麥冬、熟地黃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甘草)滋陰清熱,調經止血。

相關證候
本症與「月經過少」病因相通,然「瘦人經水來少」特強調形體消瘦與氣血虛弱之關聯,臨床須辨明虛損之臟腑(脾、肝、腎),結合舌脈(如舌淡苔薄、脈細弱)綜合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