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梳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梳法
梳法,又稱疏法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吳尚先所著之《理瀹駢文》。此手法以五指自然展開,運用指腹或掌面輕貼於體表,仿若梳理頭髮之勢,沿經絡或肌肉走向作輕柔滑動。其特點在於力道和緩、接觸面廣,旨在疏通氣血、散結導滯,尤擅化解局部壅滯之證。
操作要領
- 姿勢:施術者五指微張,指關節自然屈曲,以指腹或全掌平貼於患者皮膚。
- 力度:手法需輕而不浮,力度均勻,以患者體表微微泛紅為度,避免重壓導致皮肉疼痛。
- 方向:多順應經絡循行或肌纖維走向,如背部膀胱經、脅肋部肝經等,亦可沿淋巴回流路徑推行。
- 速度:動作連綿緩慢,每分鐘約60~80次,使氣血漸次調動。
作用機理
梳法屬「通法」範疇,其效有三:
- 行氣活血:透過輕柔摩擦刺激皮部,促進衛氣散布,推動營血運行,改善氣滯血瘀。
- 散結導滯:針對淺層筋膜或皮下結節(如「筋結」「痰核」),以持續滑動鬆解黏連,緩解鬱阻。
- 調理經絡:循經梳推可激發經氣,尤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之胸脅脹滿,或風寒束表之肩背緊繃。
臨床應用
- 内科病症:輔助治療肝氣不舒之脅痛、胸悶,或脾胃濕阻之脘腹痞滿。
- 傷科病症:用於頸肩勞損、背部筋膜炎,配合揉法等以增強鬆筋效果。
- 婦科病症:輕梳少腹兩側可輔助調理衝任,緩解經前乳脹。
梳法雖屬表淺手法,然其「以通為用」之理,正體現中醫「輕可去實」之治療智慧,臨床常與按法、摩法等交替運用,以達協同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