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表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疏表法

疏表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小兒推拿範疇,首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。此法主要透過藥油摩擦體表特定部位,以開泄腠理、疏通經絡,達到驅邪外出的目的,尤適用於小兒外感發熱諸證。

操作手法與原理

  1. 藥油調配
    取新鮮青蔥搗爛取汁,佐以少量麻油調和。蔥白性辛溫,歸肺胃經,具發汗解表、通陽散寒之效;麻油質地潤滑,能助藥力滲透,兼緩和蔥汁刺激。
  2. 施術部位
    以指蘸蔥油,循「五心」(手心、足心、胸口)、頭面、項背等處摩擦,每處十餘次。此類區域多屬陽經所過,如督脈、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摩擦可激發衛氣運行,促邪從汗解。
  3. 汗法調控
    術後以衣被覆蓋,令周身微汗為度,慎防大汗傷陰。中醫強調「汗為心液」,微汗可通達營衛,過汗則耗氣傷津,反致正虛邪戀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• 腠理與邪出路徑
   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邪在皮毛者,汗而發之。」小兒臟腑嬌嫩,衛外不固,風寒暑濕易襲肌表,鬱而化熱。疏表法透過摩擦體表,刺激衛氣鼓動,開啟毛竅,使邪隨汗出,符合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  • 經絡與氣血調和
    頭為諸陽之會,項背屬太陽經所主,太陽為「六經藩籬」,主一身之表。摩擦此處可疏調太陽經氣,解除表鬱;五心為陰陽經氣交會之所,摩擦能調和營衛,導邪外達。

臨床應用範圍

疏表法不僅用於風寒表證,亦適用於時行疫癘(如痘疹初起)、食積化熱等表邪未解之證。其優勢在於「輕靈透達」,既避小兒服藥之難,又無峻汗傷正之弊,體現中醫「治外感如將,貴在速決」的辨證思路。

與其他療法的區別

相較於內服解表劑(如麻黃湯、桂枝湯),疏表法屬「外治通經汗法」,直接作用於體表,避免苦寒藥物損傷脾胃;與針灸相比,其手法溫和,更適於畏針的幼兒。然須辨明表裡虛實,若邪已入裡化熱,或素體陰虛者,則非其所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