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表化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疏表化濕,中醫名詞,治法之一。系治療濕邪在上焦衛分的方法。症見頭痛而脹、或頭重如裹、肢体酸疼、口中粘膩、不口渴,苔白膩,脈浮濡等,藥用扁豆花、竹葉、佩蘭、蒼術、藿香、羌活、獨活等。

疏表化濕,出自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·濕熱》:“濕熱在上焦衛分者,宜疏表化濕。”

疏表,即宣散表邪。化濕,即化解濕邪。

疏表化濕,是治療濕邪在上焦衛分的方法。濕邪在上焦衛分,症見頭痛而脹、或頭重如裹、肢体酸疼、口中粘膩、不口渴,苔白膩,脈浮濡等。治療時,可用扁豆花、竹葉、佩蘭、蒼術、藿香、羌活、獨活等藥物,以疏散表邪、化解濕邪。

疏表化濕,是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。在臨床上,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、內傷脾胃濕熱、濕疹、皮炎等疾病。

【方劑舉例】

  1.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: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、生薑、大棗。主治外感風寒濕邪,症見頭痛身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鼻塞流涕、咳嗽、痰白粘稠、口不渴、苔白膩、脈浮緊。
  2. 蒼耳子散:蒼耳子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、荊芥、薄荷、牛蒡子、蟬蛻、僵蠶、桑白皮、生薑、大棗。主治外感風寒濕邪,症見頭痛身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鼻塞流涕、咳嗽、痰白粘稠、口不渴、苔白膩、脈浮緊。
  3. 藿香正氣散:藿香、佩蘭、蒼術、白芷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大腹皮、甘草。主治外感風寒濕邪,症見頭痛身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鼻塞流涕、咳嗽、痰白粘稠、口不渴、苔白膩、脈浮緊。

疏表化濕,是中醫治療濕邪的重要方法。在臨床上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選擇合適的方劑進行治療。

【古籍原文】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·濕熱》:“濕熱在上焦衛分者,宜疏表化濕。”

《醫學入門·外感》:“濕熱在上焦衛分者,宜疏表化濕,以宣散表邪,化解濕邪。”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外感》:“濕熱在上焦衛分者,宜疏表化濕,以宣散表邪,化解濕邪。”

《中醫學大辭典》:“疏表化濕,中醫治法之一。系治療濕邪在上焦衛分的方法。症見頭痛而脹、或頭重如裹、肢体酸疼、口中粘膩、不口渴,苔白膩,脈浮濡等,藥用扁豆花、竹葉、佩蘭、蒼術、藿香、羌活、獨活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