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疏滌
「疏滌」為中醫重要術語,意指疏通氣血、蕩滌體內鬱積之邪氣,使臟腑功能恢復協調。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云:「五臟已布,疏滌五臟,故精自生,形自盛。」此處強調透過調理五臟氣機,清除病理產物,從而促進精氣化生與形體強健。
理論基礎
- 氣血疏通
中醫認為,氣血運行不暢易致「鬱滯」,表現為脹痛、痰濕、瘀血等。「疏滌」之法如行氣活血、化痰祛濕,可恢復氣血流通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」。 - 臟腑調和
「五臟布精」功能受阻時,需疏滌以清除積滯。例如:- 肝氣鬱結:以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- 痰濁阻肺:用半夏、陳皮化痰滌濁。
- 瘀血內停:取丹參、桃仁活血化瘀。
-
病理產物清除
濕熱、痰飲、宿食等鬱積體內,可透過利水滲濕(如茯苓)、清熱解毒(如黃連)等法疏滌,使邪有出路。
臨床應用
- 方劑舉隅:
- 大承氣湯:峻下熱結,滌蕩腸腑積滯。
- 溫膽湯:化痰和胃,疏滌膽經痰熱。
- 針灸療法:取穴如足三里、三陰交,調暢經氣以助疏滌。
「疏滌」體現中醫「祛邪扶正」核心思想,透過疏通與滌除,重建機體平衡,為治療實證、鬱證之關鍵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