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疏風

疏風為中醫治法之一,意指運用祛風解表藥物疏散外感風邪,以解除表證。風邪為「六淫」之首,常兼夾其他外邪侵襲人體,如風寒、風熱、風濕等,故解表時需配合疏風,方能有效祛除病邪。

風邪特性與疏風原理

風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(如頭面、肌表),且具有善行數變的特點,故臨床表現多見惡風、汗出、頭痛、鼻塞、皮膚瘙癢或遊走性疼痛等。疏風法通過宣散表邪、通暢氣機,使風邪從外而解,恢復營衛調和。

常見風邪表證與用藥

  1. 風寒表證

    • 特徵:惡寒重、發熱輕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鼻流清涕。
    • 用藥:防風、桂枝、藁本、荊芥等辛溫解表藥,兼散風寒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荊防敗毒散、桂枝湯。
  2. 風熱表證

    • 特徵:發熱重、微惡風、咽痛、口渴、涕黃黏稠。
    • 用藥:薄荷、牛蒡子、桑葉、菊花等辛涼透表藥,清散風熱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銀翹散、桑菊飲。
  3. 風濕表證

    • 特徵:頭身困重、關節酸痛、惡風伴黏滯汗出。
    • 用藥:羌活、白芷、獨活等祛風勝濕藥,宣通經絡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羌活勝濕湯。

疏風與其他治法的配合

風邪易與寒、熱、濕、燥等相兼為病,故疏風常需結合其他治法:

  • 疏風清熱:如風熱犯肺,配伍金銀花、連翹。
  • 疏風散寒:如風寒束表,佐以麻黃、細辛。
  • 疏風除濕:如風濕痹痛,加入秦艽、威靈仙。

內風與外風之別

疏風主要針對「外風」,即外感風邪;若因肝陽上亢、血虛生風等所致「內風」,則需平肝熄風或養血祛風,如天麻鉤藤飲或四物湯加減,此與疏風治法有本質差異。

疏風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需辨明風邪兼夾屬性,靈活選方用藥,以達驅邪外出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