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風泄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疏風泄熱
疏風泄熱為中醫治療法則之一,主要針對外感風邪兼有裡熱之證。此證多因風邪襲表,鬱而化熱,或素體陽盛,復感風邪,導致表裡同病。臨床表現為外有風邪束表,內有熱邪鬱滯,需以疏解風邪、清泄裡熱為治則。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,故風邪侵襲常先犯肺衛,出現頭痛、鼻塞、咳嗽等表證。若風邪未及時疏解,鬱而化熱,或患者本有內熱,則可形成表裡俱熱之證。裡熱內擾,可見口渴、小便黃赤、舌質紅、舌苔黃等熱象。
臨床表現
- 表證:頭痛、鼻塞、咳嗽、身熱微惡寒(或惡風)、脈浮數。
- 裡熱證:口渴、小便短黃、舌紅苔黃,甚則咽喉腫痛、痰黃稠。
治法與方藥
疏風泄熱需根據表邪與裡熱的輕重靈活用藥,常見以下兩種證型:
-
風邪偏重,裡熱較輕
- 主證:身熱微惡寒,頭痛鼻塞,咳嗽,口渴不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疏風為主,兼以清熱。
- 常用藥物:鮮蔥白、淡豆豉、蔓荊子、焦山梔、苦桔梗、連翹、淡竹葉、杏仁、牛蒡子等。
- 鮮蔥白、淡豆豉辛溫解表,透邪外出;
- 蔓荊子疏散風熱,清利頭目;
- 焦山梔、淡竹葉清泄裡熱;
- 苦桔梗、杏仁宣肺止咳;
- 連翹、牛蒡子清熱解毒,利咽散結。
-
表邪與裡熱俱盛
- 主證:身熱明顯,惡寒較重,頭痛劇烈,咽喉腫痛,痰黃黏稠,舌紅苔黃,脈浮數有力。
- 治法:疏風解表,清熱泄火。
- 常用藥物: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焦山梔、苦桔梗、連翹、淡竹葉、杏仁、牛蒡子等。
- 荊芥、防風、白芷辛溫解表,祛風散邪;
- 焦山梔、淡竹葉清熱除煩;
- 苦桔梗、杏仁宣降肺氣;
- 連翹、牛蒡子清熱解毒,利咽消腫。
配伍特點
疏風泄熱方劑多採用「辛涼配辛溫」之法,既解表邪,又清裡熱。如荊芥、防風性偏溫,能疏風散寒;連翹、山梔性涼,可清熱瀉火,兩者相配,表裡雙解。此外,此類方劑常佐以宣肺利咽之品,如桔梗、牛蒡子,以助肺氣宣發,緩解咳嗽咽痛。
應用範圍
疏風泄熱法廣泛運用於風熱感冒、風溫初起、急性咽喉炎等病症,凡見表有風邪、內有鬱熱者,皆可辨證加減使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