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疏理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疏理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,原文提及:「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,故其民皆黑色疏理。」此處「疏理」指腠理粗疏的體質狀態,反映人體肌表組織的疏密程度與氣血運行特性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腠理與疏理的關係
    腠理為中醫術語,泛指皮膚、肌肉間的紋理與孔隙,是衛氣運行、汗液排泄的通道。《黃帝內經》將腠理分為「疏」與「密」兩種狀態:「疏理」者腠理開闊,氣機外泄易受外邪侵襲;「密理」者腠理緻密,氣血內守而抗邪力強。
  2. 體質與地域影響
    《素問》指出,長期食用魚類與高鹽飲食易導致「熱中」(內熱積滯)與「勝血」(耗傷陰血),進而形成「黑色疏理」的體質特徵。此類體質多見於沿海地區居民,因飲食偏性使氣血外浮,腠理鬆弛,膚色偏深且易出汗。
  3. 氣血運行與病理表現
    疏理體質者,衛陽不固,易感風邪,臨床常見自汗、惡風等表虛症狀;若兼內熱,則可能伴隨煩渴、皮膚瘡瘍。反之,腠理緻密者氣血內斂,易生內熱鬱結之證,如痤瘡、便秘。

與現代中醫的連結

現代中醫將「疏理」延伸為體質辨證的指標之一,應用於「九種體質」分類中的「氣虛質」或「濕熱質」。此類體質調理多從健脾益氣、固表斂汗著手,或配合清熱化濕法,以平衡腠理開闔功能。

總結
「疏理」不僅是古典醫籍中的生理描述,更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,透過分析腠理狀態,可進一步推斷氣血盛衰與疾病傾向,為臨床調理提供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