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舒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舒筋法

舒筋法為中醫理筋手法之一,首載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屬外治法範疇,主要用於緩解腳腕部因外傷或氣血瘀滯所致的筋肉攣縮、關節強直等症。其法以器械輔助,結合運動導引,達到舒展筋脈、通利關節之效。

操作方法

  1. 器械準備:取粗如大酒杯之竹管,長約一尺(約30公分),質地堅實且表面光滑。
  2. 施術姿勢:患者端坐,將竹管平置於地面,患足輕踏其上,以足底前後搓滾竹管,使竹管於足下來回滾動。
  3. 操作要領:動作宜緩和均勻,力度由輕漸重,以局部微熱、筋肉鬆軟為度。每日反覆操作,日久漸見功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舒筋法之效,基於中醫「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的理論。足踝為筋脈匯聚之處,若因跌撲損傷或氣血不暢,易致筋絡拘急、氣滯血瘀。此法藉由竹管滾動之物理刺激,配合足部主動運動,具有以下作用:

  • 行氣活血:搓滾動作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消散瘀滯,改善筋脈拘攣。
  • 柔筋正骨:通過持續的牽拉與按壓,緩解筋肉粘連,恢復關節靈活。
  • 通絡止痛:刺激足底湧泉等穴位,調和經氣,緩解疼痛。

臨床應用

傳統上,舒筋法多用於腳腕扭傷、足跟痛及下肢疲勞緊繃,然其原理亦可延伸至其他肢體筋傷。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此法間接調和肝血,對長期勞損或氣血不足所致之筋絡失養亦有輔助效果。
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
現代康復醫學中的「滾筒放鬆術」與舒筋法原理相近,皆透過器械按壓與肌肉主動伸展,改善軟組織柔韌性。而中醫更強調氣血調和與經絡導引,體現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思想。

舒筋法融合器械與導引,操作簡便,為中醫外治特色之一,展現古人對筋傷調理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