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帶
赤帶,又稱帶下赤,為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四。其特徵為女子陰道分泌物呈紅色,質地黏稠,且帶有異味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、肝脾功能失常,導致濕熱下注,與血相搏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帶的形成與肝、脾二臟關係密切:
-
情志所傷:
- 憂思過度則傷脾,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。
- 鬱怒傷肝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肝火下迫,灼傷血絡,致使帶下色赤。
-
濕熱下注:
- 肝火熾盛,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濕與熱結,下注任帶二脈,形成赤帶。
臨床表現
- 帶下顏色:赤色或赤白相兼,質地黏稠。
- 氣味:多有腥臭味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胸脅脹滿、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等肝經濕熱之象。
治療原則
治療赤帶,當以清肝瀉火、健脾化濕為主,兼以涼血止帶。
常用方劑
-
清肝止淋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
- 組成:白芍、當歸、生地、阿膠、丹皮、黃柏、牛膝、香附、黑豆、紅棗。
- 功效:養血柔肝,清熱止帶,適用於肝鬱化火兼陰血不足者。
-
清白散(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)加減
- 基礎方:當歸、黃柏、炒白芍、樗根皮、生地、川芎、貝母、炮姜、甘草。
- 加減:臨床常加地榆、荊芥、黃芩以增強清熱涼血之效。
-
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
- 適用於肝經濕熱熾盛,症見帶下赤黃、口苦脅痛者。
其他治法
- 針灸:可取帶脈、中極、三陰交、太衝等穴,以疏肝健脾、清熱利濕。
- 食療:可適量食用綠豆、薏苡仁、蓮子等清熱利濕之品。
鑒別診斷
赤帶需與經間期出血、崩漏等相區別:
- 經間期出血:發生於兩次月經中間,量少,持續時間短,與帶下無關。
- 崩漏:為非經期陰道大量出血,與帶下性質不同。
赤帶若遷延不癒,需進一步辨證,以防他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