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輸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輸刺
輸刺為中醫針灸刺法名詞,其概念散見於《靈樞》不同篇章,依分類系統可分為三種不同定義,分別隸屬於「九刺」、「十二刺」與「五刺」體系,各具臨床應用特點。
一、九刺之輸刺
《靈樞·官針》載:「輸刺者,刺諸經滎輸、藏輸也。」此屬九刺法之一,其操作要點在於選取特定腧穴組合:
- 四肢部五輸穴:主要選用十二經脈之「滎穴」與「輸穴」。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附近,主治熱病;輸穴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,主體重節痛。如肺經魚際(滎)與太淵(輸)、脾經大都(滎)與太白(輸)等。
- 背部臟俞穴:即膀胱經第一側線之五臟背俞穴,如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,此類穴位與臟腑氣機直接相通。
此刺法體現「遠近配穴」原則,通過刺激經脈特定輸注點與臟腑反應點,調和氣血陰陽,適用於內傷雜病或臟腑功能失調。後世醫家有將「輸」廣義解為五輸穴(井滎輸經合)者,擴展其應用範圍。
二、十二刺之輸刺
同見《靈樞·官針》:「輸刺者,直入直出,稀發針而深之,以治氣盛而熱者也。」此為十二刺中專攻實熱證的瀉法技術:
- 操作特點:進針時垂直刺入,得氣後直線提針而出,強調「簡潔少針」與「深刺重瀉」。所謂「稀發針」指取穴精少,通常選用1-3個主穴,如大椎、曲池等清熱要穴。
- 病機對應:針對陽氣壅盛、邪熱熾實之證,如高熱、面赤、脈洪大等,透過深刺強刺激以疏泄經氣、清解熱邪。此術式與《內經》「盛則瀉之」原則相合,後世發展為「透天涼」等復式手法的基礎。
三、五刺之輸刺
《靈樞·官針》另載:「輸刺者,直入直出,深內之至骨,以取骨痹,此腎之應也。」此歸類於五刺(應五臟之刺法),其特徵如下:
- 技術要領:針體垂直深刺直至骨膜,利用「直入直出」的提插手法激發骨周經氣。與十二刺同名法相比,雖同屬直刺深刺,但五刺之輸刺更強調「至骨」的深度與「腎主骨」的理論連結。
- 適應症:主治「骨痹」,即邪氣深伏於骨節所致的頑固性痹證,臨床表現為關節變形、冷痛徹骨、活動受限等,與現代醫學骨關節炎、強直性脊柱炎等有相通之處。
- 臟象理論:腎主骨生髓,此刺法通過刺激骨膜激發腎氣,達到振陽驅寒、通痹止痛之效,故曰「腎之應」。
學術辨析
三種輸刺雖同名而實異:
- 九刺輸刺:重腧穴配伍,屬辨證選穴範疇
- 十二刺輸刺:重操作手法,為瀉熱專技
- 五刺輸刺:重刺至病所,屬臟病應刺
此差異反映《內經》「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」的辨證思維,後世《針灸甲乙經》、《類經》等均有闡發,成為針灸治療學中「因證施術」的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